在打开手机就能听音乐的时代,人们已经习惯了快节奏和便捷,但是也有少数人沉醉于传统的听音乐模式中,老式唱片机上放着一张黑胶唱片,随着唱片的旋转传来‘’天涯歌女”的旋律,穿越时间,带人回到以往那些年代,那些慢时光。
达人档案:
姓名:叶志坚
收藏年限:30年
感言:不刻意为之,只因对声音有要求。
收藏故事:
年轻时自己组装一台电视 后来就对老式音响着迷
走进小巷的一间茶室,打开一扇门为眼前的景象所震惊——小小的房间里摆满了各式音响器材,一整面墙上摆满各种唱片,一台从未见过的机器旋转着,随着它的旋转,老上海歌女的声音悠扬传出,被所有机器包围着的仅有一张小小的沙发,一个穿着T恤、屐着拖鞋的中年男士正闭着眼,舒服地躺在沙发上,沉浸在音乐中,仿佛这个空间以外的世界与自己无关,此刻,他只享受属于自己的这一刻。
这名男士就是叶志坚,这个房间的主人。他向小记介绍,这间房间里的这些机器其实是经历过历史长河、不同年代、不同国家产的音响设备。
谈到自己的这个收藏爱好,他笑言并未刻意为之。究其根本原因还可能和自己的专业有关,因为自己是学电子技术的,所以年轻时就喜欢摆弄各种电子器材,毕业时曾经自己组装了一台电视机,他直言,用这台电视机看电视,他觉得特别酷,亲友们也都觉得他特别能干。
上世纪80年代,他和所有同龄人一样迷上了张学友、谭咏麟,于是开始特别关注和收藏当时流行的磁带。随着时间的推进,他逐渐意识到,磁带会随着时间推移磁粉逐渐流失,磁带的音质大打折扣,于是他开始寻找更利于保留声音、最大限度还原声音的工具。
黑胶唱片是最利于保存声音的载体,但为了播放它们还得配上唱片机。于是从上世纪90年代起,有了一定经济基础的叶志坚就开始走上收藏老式唱片机和音响的道路。
30年来,他收藏的机器大到可占据半面墙的江山,小的则有流行的迷你电视机,可以像提包一样手拎着就能携带,专业的有日本音响产品实验室研发工程师研发的第一款样机,历史悠久的有收自二战后美国将军家庭的落地柜式音响,还有百年前的一台唱片机,机器坏了,需要手动给它更换“灯泡”(实际上是一种电子管),这“灯泡”也同样来自百年前,目前为了买它们,单个售价都在万元以上……
叶志坚称它们为“可实用的老物件,他每天都还在使用它们听自己喜欢的老歌,只是“年龄大了”,维修总是难免的,各种换电线、换零器件都是他亲自完成。也许在常人看来他这么做有点疯狂,“不就是为了听个音乐吗?用手机或者现在的音响不就行了吗?”
但是他有自己的想法,“我对声音有要求,数码需要转码,而黑胶唱片是直接录制的原声,听原音的效果,这是我的追求。”
圈子:
东莞也有小圈子 但主要在北京和上海
叶志坚表示,东莞也有交流音响收藏的小圈子,但是很小众,人不多。他现在主要会定期不定期到北京、上海以及香港和当地的圈友们交流。
大家有的会带上自己喜欢的物件互相介绍和欣赏,有喜欢的也可以进行交换。
以往收物件主要靠自己一双脚走,现在则也可以在专门的音响收藏网络上浏览和购买。
据叶志坚介绍,玩音响主要有两个流派,一派是古老物件派,就是像自己这样比较追求实用和收藏老物件的,另一派则是现代机械派,追求的是现代感最新近的机器,也有人为了换一条更好的电线,愿意花十几万元,更新一整套音响设备可能要花几百万元,这已经达到发烧友的级别。
他认为无论哪一派别,主要是遵循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经济实力,只要不过度都是自己的选择。
对初入门者的提醒:
不要急着买东西 先多了解
叶志坚说自己收藏初期也亏损了不少钱,所以他建议初入门者最好先多了解,不要投入太多。先买个蓝牙的听也可以,不要太追求升值,是听歌而买音响,实用性为主。
宝贝简介:
音乐发烧友喜爱的母带机
80年代开始,到90年代开始收藏。
母带音质最好,这台开盘机很小,很有机械感,瑞士产的,质量很好,音乐发烧友还是要用母带机放歌,没有数码解码压缩的过程,模拟声音,这个声音更直接。
百年前的原始唱片机
有着百年历史,电子管有耗损,需自行更换,也是100年前的电子管用来整流,是可以用的古董。
出自实验室的样机唱片机
叶志坚表示,可能目前全世界也没几台,全中国只有一两台,黑胶唱片机,是仪式感很强的机器。
产自上世纪70年代的日本,当时一个工程师在实验室制作的实验品,不是正式的产品。马达和主座分开,完美和专业的设计,比较小众,产量少,小品牌,但性能稳定。
老式音箱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音箱。来自美国的一个将军家庭,只有一个,在不同家庭才收到两个,两个柜子做工都不同。
迷你唱片机
小的唱片机,红色的外表,也来自上个世纪,可播放密纹唱片(薄膜唱片)。日本产,性能佳。欣赏那个年代人的手工,收藏是一种情怀,欣赏当年的工匠精神。
全媒体记者 冯静/文 曹雪琴/图 视频
全媒体编辑 宁新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