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图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整形、医美是不少爱美人士的选择,医美App也随之发展起来,但同时也存在着贩卖焦虑、“洗脑”营销、泄露隐私等“美丽的陷阱”。
野蛮营销 强行“洗脑”
“您感兴趣的方面是?”一打开各类医美App,立即就弹出针对用户需求的标签勾选——吸脂、注射玻尿酸、抗衰老……用户一开始就被精准画像,一步步掉进营销陷阱。
有媒体记者看到,平台里铺天盖地的美女扑面而来,“离婚妇女整容改变命运”“成功换头成人生赢家”“别人屁股已经开始做线雕了,你还在犹豫脸上要不要做”等片面夸大医美效果的标题,极具煽动性。为了营造“全民整容”的氛围,App编造了大量“整容改变命运”的凡人故事。
同时,各类明星整容、微整形等博眼球的话题充斥,“某女星整形实锤”“某女星没有谁整的多,为什么看起来更僵硬”等帖子点击量很高。
“很多帖文动辄蹭明星热度,已经出现多起被明星起诉的案例。”一家美容机构的营销人员透露。
“看多了平台里的整容脸,感觉被‘洗脑’后审美都发生了偏差,对自己越看越不顺眼,”市民徐乐说,“只要不是欧美双眼皮、瘦削瓜子脸、高尖肋骨鼻,都觉得不对劲”。
贩卖焦虑 制造需求
为了增强客户“焦虑”心情,有的平台还开启“魔镜”功能,用人工智能自动测脸。
对准手机前置摄像头,快门一按,3—5秒就有了“AI美学诊断全脸分析”结果。App会根据照片自动生成对用户年龄、五官、类型的测算,提出类似“鼻长偏短”“眉毛偏细”“下颌角略宽”等分析,还分别从智力感、距离感、年龄感进行打分。
一位用户告诉记者:“平台用一种标准的美貌‘模板’,来查找你脸部的缺陷,为用户量身定制‘焦虑文案’,再进一步提出‘变美方案’,并通过你的定位,直接推送所在城市的医美机构信息给你。”
“出卖”用户 泄露隐私
不少用户吐槽,在医美平台上随便浏览几个帖子,立即就会收到数家医美机构的私信,甚至还会接到线下商家电话,营销攻势强劲。
“用了医美App,就等于打开了让医美机构来骚扰你的大门”,徐乐吐槽,“自从我在一个App上注册,就经常接到各家机构的项目推荐电话,毫无隐私可言”。
内容失控 医美App需严管
据一家咨询公司预计,2022年中国医美市场有望达到4810亿元,居世界首位。
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朱国玮说,目前市场上的医美App,大多采用“类大众点评”模式,为线下的各医美机构导入流量。App用内容、服务吸引用户成为潜在消费者,又和商家机构有着密不可分的利益关联。
“这些机构大多依赖线上App做宣传、引流,线下机构资质存疑,售后难以得到保障,导致医美行业纠纷、投诉居高不下。”朱国玮说,由于没有实体技术、资源,服务同质化,医美App平台处于整个医美行业的下游。面对竞争,平台对入驻机构资质审查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用较低的广告费用吸引“劣质”机构,出卖消费者信息给商家,用非法手段牟取利益。
多位业内人士指出,平台吸引用户是前提,但导流、分成、广告才是真正的吸金来源。因此,用户信息泄露、入驻机构刷单、虚假内容发布、选择性屏蔽真实投诉帖等现象屡禁不绝。另外,片面夸大医美效果、推崇过度医美、隐藏医美风险,也成为医美App的“通病”。
朱国玮认为,对于虚拟化的平台软件,需要相关部门使用先进手段,采取督导结合的方式,有效提供管理服务。另一方面,线下医美行业乱象也亟待严格监管。“医美行业作坊式经营、医师挂牌‘走穴’、手术效果质量堪忧等问题,亟待相关部门关注。”
网友评论:
飘逸:医美水这么深。
Лю Хунда:给我女朋友看了之后,成功打消了她去做美容的念头
Doris:为了这张老脸,还是去正规医院。
A:说实话,我们根本不敢去,觉得哪个都不正规。
猫不吃:主要的问题是消费者不清楚哪些是正规,哪些是黑医美!
全媒体记者 莫婉玲 整合新华网、中国消费者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