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走进小区宣传垃圾分类,并给居民赠送分类垃圾桶 资料图 记者 陈栋 摄
今年,东莞全面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制定了三年行动方案。2020年,全市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要实现全覆盖,莞城街道、松山湖、滨海湾新区要基本建成示范片区;2021年,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建设主体工作要接近完成;2022年,要全面完成“3+3”“1+1”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建设,打造成一批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城乡一体化样板。
围绕东莞垃圾分类工作的推进,市政协委员积极建言献策。在今年提交的提案中,不少委员关注到这一话题,并提出了具体的意见。
关键词:垃圾分类收集
加快垃圾终端分类处理设施建设 探索定时定点分类收运
市政协委员王雪萍今年的提案则是关注到生活垃圾的垃圾分类问题。尽管推行了垃圾分配的试点工作,但是垃圾强制分类工作仍处于未启动状态,普遍采取传统的混合式收集、运输及处理方式。
她认为有必要将垃圾分类工作纳入各级政府重点工作、民生实事、治污保洁、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考核等考核项目,落实市镇两级的主体责任。
东莞应该借鉴广深经验,研究、推荐适合我市垃圾特点的分类体制与机制,使我市垃圾分类处理工作逐步适应市民现有的习惯和垃圾收运、处理与处置现状。
她还提出东莞可采取“定点、定时、定次”和“公开收集时间、公开日清运频次、公开投诉电话”的服务监管模式,引导商户、住户、单位做好“湿垃圾”(滤出水分后的厨余垃圾)与“干垃圾”分类收集、分类投放等工作,鼓励居民和社区对“干垃圾”深入分类,探索采取定时定点分类收运方式。
关键词:垃圾源头分类
打造“互联网+”垃圾分类e平台
来自桥头政协小组一份提案则关注到垃圾源头分类的问题。桥头政协小组提交的《关于做好垃圾源头分类,提升品质东莞的建议》提出,尽管东莞市对市民的垃圾分类处理已经倡导了多年,但市民的参与性不高,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根据走访所看,即使路边、小区、学校、商场都设置了分类垃圾桶,但仍鲜有市民会按照要求进行分类投放垃圾,分类垃圾桶基本都处于虚设状态。另外,市民在家中难以做四类垃圾分类,结果往往导致“一窝扔”的状态。
对如何推行垃圾源头分类,形成切合东莞实际的生活垃圾分类模式,提案建议将垃圾分类纳入学校教育课程体系中。加大宣传力度,建议在投放的垃圾桶上或旁边显眼的位置张贴垃圾分类标识,增加垃圾投放准确率。
提案特别提出,建议东莞打造“互联网+”垃圾分类e平台。运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大数据库“三网合一”,采取智能硬件—居民账户—互联网平台模式,通过购买服务或与第三方合作的方式,在社区、小区、企业等建立“e资源”垃圾智慧分类的综合服务平台,布设可采集数据的智能厨余收纳桶和废旧物资投递回收柜,实现“积分奖励、商品兑换、增值服务、在线预约、上门回收”等多种功能,增加垃圾分类的有趣性,提高市民主动性。并通过平台的数据采集,实现垃圾分类智能化和数据化的管理,探索出垃圾清运和废旧物资回收“两网融合”发展的垃圾智慧分类模式。
关键词:生活垃圾房
垃圾房设计应纳入新建小区、企业、学校等建设项目规划报批
垃圾分类推进过程中,城市生活垃圾房的规划成为必要。市政协委员刘蕾今年就提交了《关于推进东莞市城市生活垃圾房(垃圾收集点)规划建设的建议》。针对这一份提案,刘蕾走访了多个生活小区。“特别近年来居住小区或新社区,新企业越来越多,但由于理念、重视度、或历史原因,很多居民区、企业、学校等未配套规划垃圾房,导致清运垃圾桶在公共区域随意乱摆乱放,垃圾堆积,严重影响生活环境。”刘蕾说走访发现,东莞在一些老社区设置的临时垃圾池、也有露天垃圾桶、还有的没有设置垃圾房直接运至中转站,有的设了垃圾房但是规模太小导致堆放在小区的道路上等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居民的日常生活,也让物业等管理部门频频遭遇投诉。
针对目前存在的这些问题,刘蕾建议制订垃圾房(收集点)的规划设计指引,明确位置要求、规模要求、功能(如垃圾临时堆放、分类等)要求、交通运输要求、环境卫生要求、景观要求等。在指引中采取一些新思路和新方法规划建设垃圾房,如地下、半地下,或者一些专用新型密闭垃圾的智能收集箱等。
她认为有必要将垃圾房的设计要点建议纳入新建设居住区、企业、学校等建设项目规划报批中。
垃圾房的位置往往也影响了小区居民的居住生活,因此她表示,在住宅销售的合同中,针对垃圾房的位置,明确告知义务。
/ 民生关注 /
代表委员高度关注公共安全,呼吁提升多个领域安全管理水平
助力东莞筑牢城市发展的安全基石
在疫情的“大考”中,群众的公共安全意识大大提升,对于安全的诉求也越来越强烈。
在今年东莞两会期间,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也围绕全市工作大局和社会民生重大关切,聚焦公共安全积极建言献策,助力东莞筑牢城市发展的安全基石。
焦点一:燃气安全
推动“瓶改管” 压缩“黑气”生存空间
市人大代表尹创铸今年两会针对燃气的安全管理发声,呼吁要进一步加大打击“黑气”力度,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尹创铸指出,燃气安全与民生息息相关。目前,我市的城中村、老城区、工业区仍存在非法充装“黑气”的现象,这给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威胁。以2018-2019年我市发生的燃气事故为例,这些事故多分布在出租屋和居民住房,且98%以上是使用“黑气”的燃气用户。
对此,尹创铸呼吁,完善燃气的安全管理机制,加大打击“黑气”力度。他提出,要进一步推动全市工商业燃气用户“瓶改管”,降低工商业用户的运营成本,提升工商业人员密集场所使用燃气的安全性,压缩“黑气”的生存空间;要充分利用网格员巡查辖区的便利优势,将燃气安全监管纳入网格管理,加大对“黑气”、违规安装使用燃气热水器的排查力度;要推进城市燃气配送体系建设,为正规的燃气经营企业创造发展的条件,以此来减少公共安全隐患。
焦点二:消防安全
推动社会消防安全职业技能培训
在今年两会期间,市政协委员董斌、殷毓德、张天保、李瑞峰、卢丹玲、李梦伟在预交的一份联名提案中,则呼吁大力推动社会消防安全职业技能培训,防范和化解火灾事故风险。
作为该预交提案起草人之一的董斌告诉记者,消防安全是公共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去年以来,他联合其他5名市政协委员聚焦我市消防安全问题进行多次调研。“通过调研,我们意识到目前全市消防安全压力较大,同时,推动社会消防安全职业技能培训也刻不容缓。”
董斌表示,东莞市场主体庞大,截至今年3月全市已有各类市场主体超过125万户。但当前,我市专业消防救援队伍及辅助消防专职队伍的人员配置严重不足。按消防配备标准,我市应配备15万以上具有资质的职业人员,但现有的职业化人员人数与该要求相比缺口较大,与深圳、广州等城市比也相差甚远。
针对这一现象,董斌等委员今年撰写提案,呼吁政府要大力推动消防安全职业技能培训,并创新消防安全职业技能培训模式。委员们还呼吁,要加强对“三小”场所等重点场所人员的消防安全培训,并充分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兴的信息技术,提升全市消防安全管理水平。
焦点三:玻璃幕墙安全防护
对全市玻璃幕墙建筑进行“体检”
聚焦公共安全问题,市政协委员殷毓德还就玻璃幕墙建筑的安全问题专门撰写了提案。
殷毓德指出,近几年,国内不少城市都发生了玻璃幕墙自动爆裂导致脱落的事故,这让人十分痛心,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甚至,一些网民还将玻璃幕墙称之为“城市中的空中杀手”。
目前,由于玻璃幕墙建筑数量多,维修费用庞大,加上一些建筑物开发商和物业服务企业权责不明及资金存在问题,无法执行对建筑物玻璃幕墙进行自查和勘查。对此,殷毓德希望政府部门要关注玻璃幕墙建筑安全问题。
他呼吁,要开展全市性大检查,重点对建设期在十年以上的玻璃幕墙建筑进行检查。同时,要通过建立玻璃幕墙数据库、为每一幢玻璃幕墙建筑建立“身份证”、推行质量保修保险制度等方式,加快建立全市玻璃幕墙建筑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另外,要强化监督管理,加大生产安全事故的查处力度,进一步做好玻璃幕墙安全防护工作。
/ 热点关注 /
委员们围绕社会民生积极献言
提案关注公共交通、学前教育和夜间经济
提高公共交通的便利、准点、舒适性,让“公共优先”成为市民出行首选;扶持普惠性学前教育,建立经费投入与保障机制,提高民间资本积极性;关注夜间经济打造消费新亮点……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已经正式开幕,委员们积极提交提案建议,其中不少关注到民生领域的话题,针对这些话题委员们积极建言献策。
关键词:公共交通
提高公共交通的便利、准点、舒适性
最近几年,东莞的汽车保有量急剧增长,这也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如空气质量变差,交通拥堵、停车难等问题。而城市公共交通具有集约高效、节能环保等优点。市政协委员杨敬辉将目光关注到了公共交通的提升上。
他提到一组数据,2019年东莞全市的常住人口有846.45万人,其中外来暂住人口达到595.39万人,人口总量以及外来人口剧增使出行量大大增加。另一组数据显示,东莞机动车增长过快,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偏低。2019年全市机动车保有量(民用)324.19万辆,比上年末增长9.8%,以东莞去年底常住人口846.45万人计算,意味着平均每2.6人就拥有一辆机动车,机动车大量使用对于城市公共交通的选择减少。
目前,我市城市道路规划变更速度跟不上我市机动车的使用需求,导致交通拥挤问题凸显,停车困难等,问题逐步恶化。
面对这一现状,杨敬辉认为首先政府应该高度重视发展我市公共交通建设,明确发展定位,加强规划管理、加大扶持力度,从政策、体制、资金、管理、经营、服务、宣传等各个环节给予保障,树立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理念。
公共交通的提升可向广州学习。他建议可参考广州在市区设立BRT专用车道,其建设周期短,运营成本低,运行速度快,快捷、准时、舒适和安全;针对东莞不少交通拥堵点,他还提出在市区各大学校设置点对点的公交专线,由学校值班老师负责统计和服务,分批分时间段,结合公共交通路线设计,学校到学生的居住社区点对点对接,减少家长用机动车接送上下学的交通压力,安全快速方便。
改善公共交通,东莞应该提高公共交通站点覆盖率,实现社区全覆盖服务。另外在公共交通的发车频率上也应该有所提高,他认为重点是提高城际轨道使用率,希望逐步调整,适时增加班次,方便跨市业务来往,提升民众出行便利。
关键词:学前教育
建立经费投入与保障机制,提高民间资本积极性
进入今年5月,南城市民尹先生就开始焦急了。他家闺女已经3岁,要上幼儿园了。“比较担心家附近的幼儿园电脑抽签不能被抽中。”尹先生说。
尹先生的担忧并不是个例。“据市教育局统计,截至2019年12月,我市现有幼儿园总数为1171所,幼儿在园数为364816人。其中公办幼儿园207所,幼儿在园数为73015人;民办幼儿园967所,幼儿在园数为291801人。另据市公安局统计,近三年来我市新增户籍幼儿总数为423003人,这里还不包括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园需求。”这是致公党东莞市委会在提案《关于进一步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 满足日益增长的幼儿入园需求的建议》中引用的数据。作为一座人口近千万的新一线城市,我市幼儿园学位已远远不能满足幼儿入园需求,尤其是公益普惠性幼儿园学位数量缺口巨大。
提案建议,东莞要进一步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积极应对幼儿入园高峰问题;加大政府投入和扶持力度,提供政策保障,建立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与保障机制。
基于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现实,建议健全和完善幼儿园生均经费拨款机制,鼓励有条件的镇街园区将生均经费拨款范围逐步延伸至经教育部门认定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提高社会力量及民间资本举办普惠民办幼儿园的积极性。
加大普惠性幼儿园建设推进力度,是应对幼儿入园高峰问题的“利器”。提案还提出,将幼儿园建设纳入城镇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规划;根据人口增长趋势科学预测增量工程的量化指标,切实缓解人口政策调整后面临的新一轮幼儿入园矛盾。重点落实小区配套幼儿园的规划建设和移交使用工作,将已建和新建的小区配建幼儿园无偿移交给政府办公益性、普惠性幼儿园,确保公办学前教育资源不流失。
提案建议,采取政府购买服务、以奖代补等方式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特别是面向大众、收费较低的普惠性、公益性民办幼儿园,解决“入园难”和“入园贵”的难题。
关键词:夜间经济
挖掘夜间休闲资源,提供多元化夜生活
华灯初上时分,民盈国贸城里人流如织。逛商场,看书,吃美食等成为东莞市民夜间消费方式。去年10月,高德地图联合“国家信息中心大数据发展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等机构共同发布《2019年Q3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提到东莞夜经济活跃度全国排第二。
市政协委员殷毓德认为,夜间经济是一个城市的名片,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品位和形象,是城市经济开放度和活跃度的晴雨表。因此建议,鼓励和推进我市主要商圈和特色商业街与文旅深度融合,积极打造夜间经济新业态。
夜间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引导丰富夜间经济业态,实现夜间休闲经济产业的集聚化、特色化、规模化,构建共享型发展环境。殷毓德认为,充分挖掘我市夜间休闲资源,结合自身文化特点,打造休闲娱乐项目,体现东莞的文化底蕴,为市民提供差异化、多元化的夜生活。
作为城市发展的“新要素”,夜间经济已成为享受生活、刺激消费的“新动力”。如何为夜经济发展提供便利配套服务?殷毓德认为,应该进一步完善我市交通运输系统,适时延长公共交通夜间行车时间,人性化设计夜间交通出行,全方位支撑夜间经济发展。
夜间文化消费是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殷毓德建议,根据区域特色,激活夜间文化消费,带动一批文化沙龙、影剧院、美术馆、24小时阅读空间发展,激活夜间文化艺术消费。
同时,他也建议,选择部分商圈,树立标杆,打造我市消费新亮点,满足市民夜间消费需求。
记者 张欣仪 伍江 付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