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小鱼刺,也可以引起大麻烦,近期,东莞市松山湖中心医院(市第三人民医院)接诊了一位男患者,鱼刺距离颈动脉仅1毫米,有大出血危险,7个科室的医生紧急会诊,手术将鱼刺成功取出。近日(4日),患者康复出院。
医生提醒,吃鱼时要小心鱼刺,鱼刺卡到不同的位置,危险程度不同。
鱼刺距离颈动脉只有1毫米
患者刘大叔今年40多岁,今年11月3日,他来到该院耳鼻喉科就诊,他告诉医生,自己一周前吃鱼时,感觉被鱼刺卡住,但并没有当回事,3天后开始觉得不舒服,胸骨处感到疼痛,于是来就诊。
接诊医生曾志江为刘大叔做了CT检查,检查结果让他非常紧张:鱼刺已经刺穿食道,停留在颈深部,距离颈动脉鞘只有1毫米。
“刘大叔一个咳嗽、走动,都会让鱼刺移动,鱼刺一动,可能刺破颈动脉,造成大出血,大出血的后果是死亡。”曾志江介绍,鱼刺取出来也不容易,周围器官组织多,手术稍有不慎也会刺破颈动脉,风险大,但如果让刘大叔转院,无疑把他推向火坑:他走路、坐车时鱼刺随时会移位,刺破颈动脉,引发大出血。
曾志江医生在思考的同时,让刘大叔不要走动,并向科主任温延辉汇报了情况,同时报告医务科,“刘大叔当时很疑惑,说‘我怎么还就不能动了,有那么严重吗?’”他回忆。
医务科随后召集了7个科室的医生: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学影像科、内分泌科、骨科、乳甲外科、胸心外科、麻醉科。医生们聚在一起,紧急讨论救治方案。
手术开刀,鱼刺被取出
经过讨论,手术不能立即进行,还要进行万全的准备。首先,刘大叔有糖尿病,血糖控制并不好,这会极大影响手术效果,引起并发症。
其次,异物就在甲状腺后方,必须排除甲状腺病变。同时,必须让患者置入胃管,使穿孔的食管愈合,避免创口和食道直接相通。否则,当颈部手术切口打开,负压将导致永久性漏道,后果不堪设想。
再者,异物已经停留一周,造成了咽部间隙感染,必须进行抗炎、消肿治疗,为手术创造更好条件。
11月11日,手术由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温延辉主刀、骨科主任谢文伟、胸心外科主任卢军现场指导。医生们分离开各种组织,并小心翼翼地移开甲状腺。障碍一一清除后,医生继续向后探查,发现了脓肿部位,抽出大量脓液。
在脓腔深面,一根尖锐的鱼刺暴露了出来,它纵深刺在组织上,旁边就是颈部血管和神经,医生缓慢将它取出,手术顺利完成。这根鱼刺呈S型、2厘米长。
刘大叔术后进行了约2周的后续治疗,没有出现感染,于近日康复出院。
鱼刺的危险性和所刺入部位有关
温延辉医生介绍,鱼刺的危险性与所卡的位置有关。如果鱼刺卡在咽部,刺入组织较浅的,局麻下可取,随来随走,很简单。
如果卡进食管,刺入组织较浅,新近发生的,全麻下可取,需住院治疗,依据食管不同位置鱼刺形状的不同,决定探取方式,也无大碍。
如果卡进气管,风险更高,有性命之忧,但及时就医,也可转危为安,根据病情治疗而定。
如果卡进食管,而且刺入较深位置接近主动脉或心脏,随时可以要命。刘大叔就是最后一种情况。
总之,卡鱼刺这件事可大可小,关键看怎么处理。而卡后喝水、吞饭、吃菜、喝醋等土方法,是极其错误的,正确的做法是及时到医院处理,搞清鱼刺的位置,然后取出来,将危险降到最低。
全媒体记者 李广
医院供图
全媒体编辑 钟彦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