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8个人就有1名志愿者,“得闲做义工”成东莞市民生活新风尚
南方日报 2019-12-06 10:22:47

原标题:每8个人就有1名志愿者,“得闲做义工”成市民生活新风尚

志愿者成东莞最美移动风景

志愿者在海边捡垃圾。

夜幕降临,星灯交辉。

“志交会今晚亮灯了,志愿之城欢迎您。”12月1日,刚结束志愿服务工作的古剑发了一条朋友圈,配图是东莞的城市夜景。当晚,“致敬志愿者”“志交会 中国·东莞”字样在广州塔和东莞地标建筑群中滚动出现,温暖了志愿者的心。

用古剑的话说,志愿服务活动点缀了他的生活,也让他进一步融入这座城市。

20多年前,古剑毕业后来到东莞一家工厂工作,从每天面对机器不说一句话到现在每天参加志愿者活动与人谈笑风生。他说,东莞的志愿活动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我也看到身边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志愿大家庭,我们都愿意为这座城市贡献自己的一点力量。”

12月2日至4日,第五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暨2019年志愿服务东莞交流会(下称“志交会”)在东莞举行,这座国际制造业名城正向外界亮出“友善之城”“志愿之城”的名片。

目前东莞有8000多个志愿服务组织和团体,注册志愿者突破108万,服务时长近2700万个小时。这组数据在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党委书记、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副会长、秘书长张朝晖看来,恰好解释了为什么本届志交会落户东莞,他说:“东莞产业发展迅速,志愿者数量增长速度快,已经接近全省的十分之一,可见这座城市有很好的志愿基础。”

志愿者活跃在文明城市创建、青少年成长、环境保护、阳光助残、邻里互助、应急救援等领域,积极参与篮球世界杯、亚洲马拉松、苏迪曼杯等大型赛会,百万志愿者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里筑起一座连接心灵的桥梁,温暖每一个人。

传递温暖 成为展现城市风采的名片

12月1日上午,一夜冷风让东莞有了凉意。这天,志愿者小廖穿上了毛衣和橙黄色的志愿服,拿着指示牌站在地铁口旁做好指引工作。尽管双手被寒风吹得通红,他的脸上依旧挂着灿烂的笑容。

“刚到东莞那天,出地铁口一路上就能看到志愿者指引我们回酒店,很温暖。”来自宁夏的小陈作为交流营的营员来到东莞学习交流,这是她第一次来到这座南方城市,浓厚的志愿氛围让她感到温暖。

这是本届志交会上一个小小的缩影,在每个大型活动里,志愿者们不仅传递了温暖,也成了一张展现城市风采的名片。

今年9月,篮球世界杯在东莞举办,这场体育盛宴吸引了世界球迷的关注。球场上运动员们进行着激烈对抗的比赛,场边则是“小黄人”志愿者与时间的比赛。

作为宏远队球迷联盟的一个铁杆粉丝,成为CBA主场的东莞篮球中心是祁圣翔最熟悉的地方,因此,本次篮球世界杯祁圣翔希望发挥自己是东莞人、东莞球迷的优势,更好地服务赛场。

在做志愿者13天的时间里,祁圣翔坚持两班倒,每天都是晚上1点睡觉早上6点起床收拾去场馆。直到最后一天比赛结束,他感觉到自己踏入场馆的那一刻都充满了仪式感,在这里认识了一群有趣的人,享受志愿者之间家一般的氛围。

东莞承办2019国际篮联篮球世界杯13场赛事期间,共有超10万人次观众观赛,470名志愿者参与赛事服务。正如祁圣翔所说,当他作为一个志愿者加入到一场活动时,他不再是一个个人,外界看到的他是这个活动的主办者、是这座城市也是这个国家。

志愿者带着礼物慰问老人。

“得闲做义工” 用爱温暖贫弱群体

“一天不做志愿就心痒痒,很少有闲下来的时候。”2日中午,古剑和志愿者们吃完午饭后聚在一起聊天。短暂休息过后,他们又要回到服务岗位。工作日也好、休息日也好,只要有空他就想报名参加志愿活动。

细数参加志愿活动的时长,古剑自己心里没有一个准数,光是去年一年志愿服务时长就已达上千小时。他参与的项目包括邻里互助、环境保护、大型活动赛事等,其中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关爱麻风病康复老人的志愿活动。

这项特殊的关爱活动由东莞市志愿者拓展服务总队发起,自2011年开始,每个月的第三个星期天,志愿者们都会组队去探望老人,而古剑则在前年年底加入这支队伍,他发现有些志愿者把那里的爷爷奶奶当作自己的亲人。“对志愿者们来说时间长了也很有感情了,早已把服务对象当作亲人了。”他说。

“这些麻风病康复老人,常年没有跟外界接触,志愿者的到来给他们带来了很多期盼。”参加该项服务已有十余年的王庆余也有很深的体会,他说,参与这项志愿服务的志愿者从一开始的寥寥数人,发展到现在的一百多人,其中有来自各个年龄阶段的人群。“志愿者工作越来越被东莞的市民认可,也能感觉到每个人的心都很温暖。”王庆余说。

对于老人来说,每个月一次的陪伴给了他们心灵慰藉。尽管每次志愿者们都会组织歌舞才艺表演带给老人们欢乐,但对他们来说,仅仅是聊聊天儿便能感受到足够的关爱。

“我觉得每个志愿者都在付出他们的汗水和时间为他人服务,他们还会去做各种公益活动,陪伴老人、病患,听到过很多志愿者的故事都很让人感动,让人感觉这座城市很温暖。”一名市民这样告诉记者。

志愿者在特殊儿童康复学校和孩子一起玩游戏。

小社区有“大智库”打造志愿服务升级版

“成立服务队的初心是想要帮扶公益、民办的组织,联合全社会的力量,更加全面、有效地帮助特殊孩子及其家庭。”叶晓文是东莞市残疾人康复中心脑瘫儿童康复部的一名治疗师。

100多平方米的狭长空间被分割成一间间没有门的教室,叶晓文坐在椅子上一边带着几个小孩跟着音乐打着节拍,一边关注着每个孩子的反应。如今,叶晓文的课堂不仅局限在康复中心的教室里,她还作为志愿者为更多脑瘫儿童和家庭提供帮助。

实际上,近年来东莞志愿服务的水平在不断提升,除了传统的大众化帮扶和维持秩序以外,一大批像康复中心服务队一样具有专业技术背景的志愿服务团队也涌现出来。

目前康复中心服务队有志愿者92名,叶晓文介绍,近期康复中心党支部还与公益组织紧密联系,由党员引领脑瘫部康复治疗师组建“同心共建促童康”志愿者服务队,本次参与的志愿者有16名。

在为期两个月的指导服务过程中,治疗师志愿者通过检查评估发现2例脑瘫孩子存在髋关节全脱位、多例足弓严重变形及膝关节挛缩。叶晓文说,与家长沟通后,他们发现家长们对脑瘫孩子的姿势管理意识薄弱。发现这一康复需求后,志愿服务队立刻组织康复医生、康复治疗师开展一场知识讲座,向家长宣讲脑瘫儿童姿势管理知识,讲解各种辅助用具的使用方法,提供建议。

叶晓文告诉记者,为了让志愿者们更加了解脑瘫孩子每天的康复情况,满足更多脑瘫孩子的指导需求,除了每周末的现场一对一指导、家长培训讲座外,志愿者们还利用互联网、微信平台与家长保持沟通,鼓励家长分享孩子康复学习的日常,及时在线上指导康复的内容及方法。

接下来,他们还将利用互联网平台,定期安排志愿者网上值日,给家长发送康复小知识,及时回答家长的疑难问题,另外还将多与家长分享引导式教育的理念,让家长正确认识脑瘫孩子,全面挖掘孩子的潜力。

“感谢他们的到来,通过这些老师的帮助,我们家长也得到了系统有效的康复指导。”肖瑛是一名脑瘫儿童的母亲,她告诉记者,今后康复中心的老师将在每周日下午过来给孩子们做康复训练指导。

团省委副书记唐锐评价道,东莞不仅组织人数多,活跃人数也多。群众非常有积极性,社会氛围好。东莞的志愿服务特色明显,除了活跃度高,志愿服务组织及服务项目社会化程度也比较高,很多志愿服务都是自发组织,自发参与。

脑洞大开 不断更新公益理念

许多公益志愿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脑洞大开,善于创造。采访中,许多志愿者都有同感,社会变化加速,不断有新的社会群体出现,需要关怀的人群越来越多,公益慈善服务的内容、形式和服务群体,也要不断更新。

“公益创业”也成了本届志交会的高频词。张朝晖表示,继续举办第四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公益创业赛,目的是为了帮助志愿服务项目寻找到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的出口。“因为高质量的志愿服务应该借助市场的资源,今天我们可见的最好的载体应该是做公益创业,所以今年有100支队伍进行PK。”张朝晖说。

在本次公益创业赛中,一支同样脑洞大开的东莞本土队伍备受关注。

“这次能代表东莞参赛感到很荣幸,以志交会为契机,我们一方面展示自己的项目,传递东莞的志愿服务成果,另一方面我们也希望学习全国各地的优秀项目,将好的思路吸取进来。”东莞市风信子公益服务中心负责人谢东阳说。可喜的是,在本次比赛中,他们代表东莞获得了金奖。

“自己能够做到的,为何不帮助一下别人”“公益是简单而大同的,体现在想做什么、做了什么和帮了什么?”……这些是谢东阳的口头禅,而成立公益组织也是源于心中的善念。

他告诉记者,2014年8月份获知朋友的儿子小超超被确诊为脑瘫以及其家庭濒临绝境时,他决定出手相助,从此,与公益结下不解之缘。

在政府、社会各界以及东莞市爱心志愿者协会的扶持和帮助下,谢东阳组织成立了帮助特殊人群的“东莞市风信子公益服务中心”和“东莞市爱心志愿者协会风信子服务队”。他们希望通过风信子花语“只要点燃生命之火,便可同享丰富人生”的信念给脑瘫孩子及其家庭带来新的希望,更用行动去诠释何谓“用生命去影响生命”。

他告诉记者,从2017年起,他们开始接触“公益创业”的概念,通过“阳光产业”公益计划,以“妈妈手工”“慈善集市”“爱心驿站”“公益巡讲”的方式给予特殊群体更有效的帮助。

以“妈妈手工”为例,由于风信子家庭中较多家长无法正常参与工作,存在家庭经济困难和缺乏资源情况,风信子中心通过组织家长制作衍纸、串珠以及其他手工产品,帮助他们销售取得收益。

由志愿者和风信子家长组成手工坊队伍,定期开展线上和线下的授课培训,引导其参与活动,鼓励和培养风信子家长掌握手工坊作业的技能,为他们创造就业或者生活费来源的机会,提高其家庭生活能力,逐渐实现从受助、自助到互助的转变,他们期望家长们能够相互抱团和鼓励,并为融合社会而迈步向前。

■对话

团市委书记、东莞市志愿者联合会会长沈志攀:

东莞志愿服务氛围浓厚

南方日报:本届志交会为什么会落户东莞?当前东莞的志愿服务呈现什么特点?

沈志攀:志交会第一次落户东莞,充分表明团中央等部委以及团省委对东莞的肯定和信任。自1996年成立东莞市青年志愿者协会,东莞的志愿服务已经走过20多年的历程。一直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志愿服务事业,专门印发《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 建设“志愿之城”的实施意见》等重要文件,夯实了志愿服务发展的制度基础。

目前东莞注册志愿者突破108万,贡献志愿时长近2700万个小时,8000多个志愿服务组织和团体百花齐放,为建设“湾区都市 品质东莞”贡献了青春的力量。志愿者活跃在文明城市创建、青少年成长、环境保护、阳光助残、邻里互助、应急救援等领域,积极参与篮球世界杯、亚洲马拉松、苏迪曼杯等大型赛会,擦亮了“志愿东莞”的城市名片,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志交会之所以落户东莞,与东莞志愿者数量多,志愿服务工作基础好、活跃度高、组织健全、项目创新等原因分不开。东莞人口基数大,志愿者占比高,平均每8人中就有一个是志愿者,而且志愿服务工作非常活跃,整个城市志愿服务氛围浓厚。并且,结合东莞等特色,开展了很多有针对性的项目,如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一方面开展各类关爱活动满足他们的需求,另一方面发动他们参与到东莞的志愿服务工作中,通过志愿服务的方式更好地融入到东莞这座城市中。

南方日报:为了举办本届志交会,东莞做了哪些努力和准备?志交会落户东莞又将带来哪些影响?

沈志攀:为了办好这次志交会,东莞从组织领导到宣传推广再到会务保障方面都下了很大的功夫,营造了良好的城市氛围。

对于东莞而言,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为东莞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不仅生动地展示东莞“志愿之城”的形象,也展示了“湾区都市、品质东莞”的城市形象。

本届志交会也是一个交流学习机会,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会聚东莞,为东莞带来了很多可借鉴学习的先进经验做法,推动东莞志愿服务工作更上一层楼,同时也为明年的志交会打下基础,希望明年能够呈现更加成功的志交会。

■数读

目前,东莞有8000多个志愿服务组织和团体,注册志愿者突破108万,平均每8人当中就有一名是志愿者,服务时长近2700万个小时。

东莞承办2019国际篮联篮球世界杯13场赛事期间,共有超10万人次观众观赛,470名志愿者参与赛事服务。

由团市委举办的“益苗计划”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以赛带训,培育和扶持本地志愿服务项目,累计吸引687个项目参赛,支持资金上百万。

2019年作为第五届中国志交会的启动年,联合国、7个部委、37个省级赛会单位、32个省级文明办、100所高校、100支公益创业队伍、10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优秀志愿者代表会聚东莞。

本次活动期间举行的第四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公益创业赛,共有100支志愿者队伍参与竞赛,活动期间举行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展示交流会,104支大学生志愿服务社区优秀团队和41所高校团委负责人参与。采写:南方日报见习记者 薛屏 李玲玉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孙俊杰

编辑:王良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