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尼科技大学中医系主任克里斯多年前就开始学习中医。资料图片
曾经神秘的“东方文化”,如今在大洋洲上生根开花。
11月上旬,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第五届澳中传统医药国际论坛上,一位演讲者分享中医针灸针法的临床应用心得。台下,不少中医院校的名医名师正在做笔记,其中不乏一些白人面孔。中医师迎来“洋面孔”,正是中医文化在海外传播的一道缩影。 澳大利亚是全球最重视中医的西方国家之一。2012年7月,中医正式纳入澳大利亚医疗体系,对中医师进行注册。自此,始自100多年前的淘金热时期、由广东人带来的中医,在澳大利亚走进了新阶段。 “现在很多西方人对中医看法有了很大改观,很多西方人学习中医。”澳大利亚中医药学会会长陈曙仪说。 陈曙仪来自南海桂城,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南海人。从南海到澳大利亚30年来,怀着一颗医者的初心,陈曙仪和一群来自广东的中医界人士一起推动中医在大洋洲不断得到社会大众的承认。一股来自岭南的力量,正在悄然影响整个大洋洲。
两百年激流勇进
从“神秘文化”走向主流医学
中医得以在澳大利亚盛行的背后,离不开一代又一代的广东人。
来自中国各地的发言代表、专业的中医课题、中文论文汇编的刊物……走进第五届澳中传统医药国际论坛的现场,除了听众席中的少数西方面孔外,没有什么迹象令人感觉到,这竟是一场开在大洋洲的中医论坛。
近年来,中医在海外的发展不断加速。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中医在澳大利亚的传播,可以追溯到近200年前。
19世纪,当一群广东人远渡重洋到神秘的异乡淘金、务工,有哪些家乡的东西是优先携带的?答案是“保命”的中药。
走进澳大利亚墨尔本市西北方向的疏芬山淘金博物馆,这里完整复原了当年华工来到这里的生活场景,其中就包括来自广东华工开设的中医铺。
在这里,熟悉南海传统中药店的人们会对眼前的场景产生一种亲切感:木质小抽屉里装着各色药材,抽屉正面写着黄芪、白芍等耳熟能详的名字。正是随着华工的涌入,中医药开始了在澳大利亚传播和发展的历程。
史料记载,中医得以在澳大利亚盛行的背后,离不开一代又一代的广东人。淘金热时期的华工从事着艰苦的淘金工作,身体受到很大损伤,对中药的需求日渐旺盛。因此在有华工的地方,就有广东中医。
但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包括针灸在内,中医都仅仅是属于在澳华人群体内部的、一种充满神秘感的医疗手段。
时移世易,上世纪70年代,事情逐渐发生变化。“上世纪70年代之后,很多东南亚华人移民到澳大利亚,这些人之中就有很多是中医药为生的世家。在他们的带动下,悉尼主要的唐人街都有了中药店。”澳大利亚中医药学会CEO韦国庆说。
此后,在华人集中的地区,中医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政府中医管理处处长林奇恩介绍,2000年2月,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通过《2000年中医注册法》,成为该国首个为中医立法的州。
进入本世纪以来,澳大利亚华人越来越多。2017年的一份统计显示,在澳华人突破了120万人。2012年,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宣布,将中医纳入全澳健康行业注册管理和资格认证体系,对中医师进行注册。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除中国外,第一个全国注册中医的国家。从2012年之后,中医在澳大利亚就与牙医、护士、助产士等13个健康行业从业人员一样,成为全国注册的医务人员,得到国家的承认。”林奇恩说。
从淘金潮到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中医终于走向了获得官方承认的主流医学。
“中医师在澳大利亚全国注册,代表着它正式进入了澳大利亚的政府医疗规管体系中。如果没有这一步,中医药的发展就跟很多还没得到官方承认的其他医学一样,始终无法跻身主流、获得合法性。”林奇恩说。
在异国追寻初心
一场世纪变革背后的岭南力量
“在澳大利亚上大学学习中医之后,女儿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中医能在澳大利亚获得国家承认,最根本的原因,还是过硬的疗效。
“在澳大利亚的现行政策下,患者看一次西医可能一分钱不花,看中医一次诊金、治疗可能会达到80甚至100澳元。”韦国庆说,“这种情况下,如果中医疗效达不到理想状态,病人是不会来看的。比如病人腰疼,他来我诊所治疗3次治不好,就不会再来了,疗效要求非常高。”
韦国庆与陈曙仪一样,都是上世纪80年代末从广州来到澳大利亚,经历了重重考验,最终在异国他乡凭借疗效立足。
回顾历史,中医在澳大利亚站稳脚步,一群来自中国的中医专业人士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其中,陈曙仪、韦国庆等上世纪80年代来自广东的中医起到的作用尤为重要。他们在澳大利亚拼搏、发展的历程,也堪称数千名在澳中医师的缩影。
“我8岁时就开始想当医生。”陈曙仪来自南海,她的祖父就是一位名医。陈曙仪的祖父叫陈序图,是上世纪50年代华南地区第一个做角膜移植手术的医生。在南海的一些地方志中,还能查到陈序图的事迹。
“他虽然是西医,但支持我学中医。他说,有很多病西医不能治,但是中医可以治。”陈曙仪回忆说。她孩提时代的记忆里,有很多关于祖父的记忆,“爷爷上街,很多人看到他都叫陈主任。那时经济困难,但很多人都送鸡蛋给爷爷,表示感激之情。”
带着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初心,陈曙仪走上学医的道路。上世纪80年代末,已经在广州中医院工作的陈曙仪来到澳大利亚,希望在澳大利亚一展所长,当一名好中医师。
“刚来到澳大利亚时没人认识我,也没有钱,还要打工租房、养家,但我没有放弃理想。每天打工到下午3时多,下班后就去药店,人家下班了我就去那里坐堂,坐到晚上7时,慢慢就积累了病人。”陈曙仪回忆。
此后,在同行的帮助下,陈曙仪获得了一个有工资的中医工作,她由此正式开始行医,通过疗效说话。越来越多病人记住了陈曙仪,认准这个广东来的医生。三十年间一晃而过,精湛的技艺、对中医事业的执著,最终使她成为澳大利亚中医行业中的杰出人物,实现了儿时的理想。
最令陈曙仪高兴的是,她在澳大利亚出生的女儿,也走上了中医的道路。
“上大学学习中医之后,女儿开心地告诉我,她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毕业后,她跟着我看病,给病人做针灸。她感慨说,每次病人康复后,有病人来感谢她,那种喜悦之情让她非常开心。
在澳大利亚,越来越多年轻人像陈曙仪的女儿一样,走进澳大利亚本土大学里的中医专业学习,毕业后走上中医岗位。在这其中有不少西方面孔。
用拼音念药名
西方人在大洋洲开出中药方
“我第一次接触中医课程,就被它的内在哲学深深吸引。中医认知世界、认识人体的观点很打动我。”
BAIZHU(白术)、DANGSHEN(党参)、DANGGUI(当归)……在悉尼科技大学下属的中医诊所,中药柜的抽屉上密密麻麻贴满了拼音,显示着不同中药的药名。
一旁的针灸人模型上,不同穴位旁边标注着不同的阿拉伯数字,这是外国中医认穴位的独特方式。
“外国人学中医,中文是首先要克服的难题。我们通常会要求学生用拼音背诵中药名称,就像背单词一样。而穴位名称则用1、2、3等数字代替,一共要牢记300多个穴位。”悉尼科技大学中医系主任克里斯拿出一根一次性针灸金针,熟练地扎入左手虎口的穴位,并略加提插捻转。“你看,一点都不疼。”他笑着说。
克里斯从事中医近40年,其中在大学任教26年。回忆起与中医的初次相识,他仍记忆犹新,“我第一次接触中医课程,就被它的内在哲学深深吸引。中医认知世界、认识人体的观点很打动我。”
克里斯见证并参与了中医在澳大利亚的推广与普及。1985年,他从澳大利亚远渡重洋到广州中医药大学,参加了数次为期六周的短期课程,“这也是我现在能听懂部分中文的原因。”此外,他还在澳大利亚跟随一位名叫伊万诺夫的老师学习。伊万诺夫曾在北京学习中医,而后移居澳大利亚。
克里斯印象里,中医在澳大利亚的流行趋势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中澳两国文化交流日益频密,越来越多澳大利亚人看到了中医的疗效,促使中医在澳大利亚日趋流行。”
克里斯任教的悉尼科技大学,是澳大利亚最早开设中医课程的三所大学之一。“现在我们有本科生230名、研究生20名,当中20%的学生为非亚裔。我们的师资队伍中一半来自中国、一半来自澳大利亚本土。”
作为一名中医师,克里斯认为中医相对更为安全。“西医偏向于使用手术等治疗手段,而中医则偏向于使用针灸与中药,相对而言副作用更小。当然,不排除一些中药会有毒副作用,但受过专业培训的中医能够有效把控这种副作用。总的来说它很安全。”
中医在澳大利亚的流行程度,可从克里斯执业的中医诊所窥得一二。“我们学校下属的中医诊所,或许是澳大利亚最受欢迎的,平均每年要接待6000名患者。”他边说边打开诊疗预约表。
表格上清晰地列出从早上8时至下午4时的病患预约,日程满满当当。“在澳大利亚,许多人用针灸来治疗疼痛与神经紧张,而中药则更多用来治疗内科疾病。”
他介绍,此前澳大利亚不少普通医院会采用针灸治疗,但用法多有限制。“不久的将来,维多利亚州将新设一间医院,中药部门将被集纳在内,这是中医在澳大利亚发展的又一次进步。”
■对话
澳大利亚中医药学会会长陈曙仪:
中医在澳大利亚成朝阳产业
“现在很多西方人对中医看法有了很大改观,我们接到的病人中西方人占比已经有1/4。”澳大利亚中医药学会会长陈曙仪从上世纪90年代初移民澳大利亚,已经在澳行医近30年,成为澳大利亚中医药界的代表人物。她表示,虽然澳大利亚政府对中医的监管越来越严,中医在澳大利亚的发展前景仍非常看好。
多所澳大利亚高校开设中医专业
南方日报:从你在澳洲近30年的从医经历来看,病人群体或从医人员发生了哪些变化?他们对于中医的看法又是否发生了变化?
陈曙仪:在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澳大利亚的中医是以东南亚过来的医生为主,例如越南、柬埔寨等。到了上世纪80年代以后,大批中国留学生来到澳洲,其中也包括大批来自中国各地中医药大学的毕业生,所以在这二三十年里,澳大利亚中医群体发生了变化。
现在很多西方人对中医看法也有了很大改观,他们知道中医有很多好处,很多西医难治或治不好的病,中医能够帮助治疗,所以现在也有很多西方人学习中医。如今在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西悉尼大学等好几所大学开设了中医专业,都有学士学位。
据我观察,每个年级的中医学生里,大概有1/3是西方人,1/3是在澳大利亚长大的华人。我女儿在澳大利亚长大,她从悉尼科技大学的中医专业毕业6年,现在跟我一起工作。她从最开始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到非常喜欢中医,觉得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中医在澳大利亚会越走越好
南方日报:在澳大利亚做中医师,有哪些与中国不同的地方?
陈曙仪:在澳大利亚做中医师,真的是纯粹的中医师,不能打针,不能开一粒西药,一定需要用中药中医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而且我们自己没有资格开验单,只能看病人带过来的验单,所以临床基本功非常重要。
因此,我们在这里做中医师其实是不容易,你一定要有疗效,没有疗效,病人看两次就跑了,所以中医师要有很过硬的本领。
我曾经在国内做过急诊师,在西医方面的临床技术也很好,所以当一些病人有急症难症,适合用西医方法治疗时,我也能够及时发现,不会耽搁病人。有一些病人看了西医也不好,有些西医也介绍过来给我们,那么我们就用自己中医的方法去帮他们解决。
相对国内来说,目前国内很多中医师借助西医的辅助方式,离开这些他们很难对病症下判断,但我们在国外只能依靠中医师的基本功,这对我们自身的中医水平要求更高。与此同时,澳大利亚人看西医有政府补贴,但是看中医没有任何补贴,看一次中医费用不菲。在这样的情况下,还有这么多西方人坚持看中医,这本身就是对我们医术的认可。
南方日报:你怎么看澳大利亚中医的发展前景?
陈曙仪:现在,澳大利亚政府对中医的监管越来越严,但我相信,中医在澳大利亚还是会越走越好。中医能够帮助治疗很多疑难病症,这是西医没有办法治好的。
路不容易走,但是比30年前已经好了很多。澳大利亚政府已经立法将中医药列为澳大利亚第14个健康行业,并且成立了专门管理中医的中医药管理局,这也说明中医已经成为一个非常大的产业。同时大学也开设有相应的学士学位,未来中医在澳大利亚应该是一门很有发展前途的学科。
■调研手记
找到南海在全球中医版图中的应有角色
走进大洋洲,更能感受到广东中医的可贵,更能感受到南海中医文化的国际化发展空间。
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瑰宝。而大洋洲的中医“启蒙期”,始自当年广东淘金工人的输入。上世纪80年代后,广东中医群体又在这一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来自南海桂城的陈曙仪,正是其中的杰出人物。
从南海到整个岭南,都在中医领域有着深厚的底蕴。《岭南中医史》记载,岭南中医从中原传入。早在晋代就有葛洪、支法存等人活跃于广东。南海丹灶就是因葛洪炼丹而得名。穿越千年,屠呦呦发现青蒿素,正是从葛洪撰写的《肘后备急方》受到启发。唐代,以岭南为名的方书开始出现。
由此可见,岭南医学成为中医的一个分支已经有近千年历史。在这其中,南海籍中医可圈可点。1957年,广东省卫生厅等单位主编的《广东省中医院展览会画刊》显示,广东历代有著述的医学家共128人,其中以南海籍最多。
在陈曙仪、韦国庆等岭南中医的推动下,中医已经走过了一个历史阶段,融入了澳大利亚的主流医疗体系。未来,中医在澳大利亚还将有更广阔的前景。这样的场景,以后还可能出现在越来越多国家。在中医的国际化传播中,有着优秀历史传统的南海理应找到自己的准确角色,在这一进程中积极主动发挥更大的作用。
策划:何又华 林焕辉
统筹:赵越 赵进
撰文:赵越 肖霞 王芃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