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味产地:湖北松滋
讲述人:文朝辉
立冬后,东莞开始真正有冷风吹了,很多家庭也开始晒起了腊味,这样的场景让人闻到了过年的味道。在我的老家湖北松滋,也有一道家家户户必做的特产——豆皮子。
豆皮子是湖北松滋市的传统名吃。在当地,村民用大米,或者加一点绿豆、面粉按一定比例掺合在一起,用石磨磨成浆,再立即放到锅里,一阵大火过后,米浆成了一张面皮。面皮摊凉,再快刀切成细条,尔后晒干,这就成了松滋的特产豆皮子。
在老家,做豆皮子是有很多讲究的。豆皮子制作其实很麻烦,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细分的话,一是要看天,豆皮子没有连续几个晴天晒干,其口味和质量就大打折扣,碰上下雨,一旦霉变,损失就更大了;二是豆皮子做成后,最好晾晒在通风向阳的地方;三是,松滋有个有趣的习俗,做豆皮子前,要放话给邻居们,说自己某年某月某日做豆皮子,好让大家共同祈求好天气的同时,还要来串门分享豆皮子,否则豆皮子做得不热闹,也就失去了几分意思。
做豆皮子,站在灶头做面皮的师傅技术含量最大。在数十秒的时间内,将一碗米浆沿着锅沿倒入,再迅速用一张自制的木片将缓缓下滑的米浆赶匀摊薄。将一碗米浆变成一张薄皮,不多不少,厚薄正好,这可不是谁都能做的活。过程中不仅要调整米浆的粗细,还要注意烧火的火候,及时将做好的面皮送出去摊晾。
除了主力师傅外,豆皮子成不成功还与妇人有关。一般做成豆皮子后,都是家里的妇人将摊凉面皮切成细条。图个热闹,村里通常是三五家庭一起做,切的时候可以三五妇人坐在一起,一边话家常,一边运刀如飞,嘴不住,手不停,切出来的豆皮子还得宽窄一致,着实是个功夫活。
不过也别小看推磨和喂磨的人。小的时候,乡亲们做豆皮子都是用自己石磨磨米浆,需要一个人推磨,和一个人喂磨。推磨的人需要用力匀巧,喂磨的人则决定米浆的粗细,看起来简单,其实很费力,所以中途都会有人替换。
做豆皮子的高潮,就是在尾声的时候。按照乡俗,谁家做豆皮子,邻里乡亲都要来“讨”一碗热乎气,意思是这个年会有好的意头。刚出锅的豆皮子,直接做面条,如果家里杀猪早的,放点新鲜猪肉和青菜,那味道真是香飘全村。不过乡亲们“讨”也是有讲究的,因为豆皮子一般要做到夜半三更,所以邻居们夜半都以“家里猫不见了,来找猫”为由头,谁家做豆皮子,就到谁家“找猫子”。久而久之,“找猫子”便成了邻里乡亲串门吃豆皮的代名词。别小看“找猫子”这个借口,若是谁家做豆皮子没邻居过来吃豆皮子,那可是没劲得狠,“找猫子”其实就是图得那份热闹劲,还有忙碌一整年后的丰收和闲适,更是乡亲们自娱自乐的一种方式。
不过现在大多家庭很少自己做,花点钱上街随时可以买回机器制作的豆皮子。但是过年前。邻里间互相帮助、不计报酬、和睦相处的融洽氛围就淡了很多,只能是几代人心中对年味的美好记忆。
全媒体记者 覃凤春/文、图
全媒体编辑 钟亿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