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第七高级中学:全方位打造“乐学”教育品牌
东莞时间网 2019-10-22 09:44:28

■东莞市第七高级中学校园一角 受访者供图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学教育’旨在让学生快乐学习、快乐生活、快乐成长,把高中三年当成快乐旅程。”作为第二批30所品牌学校培育对象之一,东莞市第七高级中学自建校以来,根植传统文化,融合现代教育思想,提出“乐学教育”品牌理念,积极探索新高考下符合学校实际的优质办学之路。

打造“乐学”文化

一所学校要发展,需要有独特的学校文化和理念作为内涵,已成为教育界的普遍共识。2011年建校之初,东莞市第七高级中学便十分重视学校品牌的培育,提出“创一流·强特色·铸品牌·树标杆”的发展主线。

校园品牌文化的培育离不开校园环境,从校园环境中打造快乐元素是七中建校的一大特色。走进七中校园,一栋栋红砖黛瓦的建筑屹立在校道两旁,岭南建筑风格和现代学校环境的融合,显得格外雅致。沿着教学楼继续探访,映入眼帘的是临近食堂边一大片空地,每年春季,老师和学生们都会在这里一起种植向日葵。三月播种,六月收割,恰逢高考季寓意学生面朝阳光,快乐生长。而冬季则会种上一些当季蔬菜,从播种、浇水、收割到烹制,同学们亲自体验,回归自然。学校还在后山为学生打造了一个“综合性农耕文化实验基地”,里面种植了大量的植物、花卉以及养殖了不少的动物,为学生开展体验式班课提供基地。

针对高中生学习压力大、负担重等现象,如何让学生学会快乐学习是七中建校以来探索的课题。2015年,学校正式提出“乐在学中”的口号,具体包括乐于学习,快乐学习,成为“快乐”的生命个体教育。该校校长段文宏介绍,七中始终秉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快乐成长”的办学理念,围绕“乐境”的建设、“乐师”的结构优化、“乐课”的开发、“乐生”的培育四个方面,打造“四位一体”的“乐学”教育模式,培育出一批阳光学子、乐学少年、出彩中国人。“在课堂教学上,我们提出两个口号:老师微笑走进课室,学生上课有笑声。通过几年的乐学实践,学生精神面貌改变很大。变得更有自信。”段文宏说。

优化“乐师”结构

在段文宏看来,“乐学教育”中的教师是一个多元化角色,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学科知识,还熟悉多门学科专业知识;不仅是学科老师,还担任班主任、学生成长导师、科研项目指导老师、学生社团指导老师和学生朋友等多重角色;不仅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还具有较强的信息化操作能力、学术科研能力、心理问题处理能力等。

为提升教师综合业务素养,近年来,学校开设教师成长课堂“笃行学堂”,建立自身基地品牌,进行实战化培训。青年教师在学堂中,学习课堂艺术,吸取老教师的教学经验,加深基本功的练习,强化教育思想,外出交流学习。“新六艺”特色校本课程的实施,更是培养了涵盖古典文学、摄影、绘画、程序编程等文理艺术多领域的跨学科教学人才。

办学以来,该校老师在国家、省、市屡屡获奖,在国家、省、市级刊物发表论文160余篇,辅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获辅导奖接近600人次。教研共生发展一直以来都是七中改革的主要趋向,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人数从2014年的45%迅速提高到2018年的全覆盖,研究内容涉及所有学科。这样一来,通过学术科研的研究,不但大大加快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时有力地推动学校品牌建设和办学质量的提升。“教师队伍在物质和精神上的激励是有限的,但是学校的发展目标是没有尽头的。”在段文宏看来,一所学校的建设,在思想上的领导比行政上的领导更重要。

开发特色“乐课”

课程建设是学校发展的基础。为充分适应教育现实需求与时代发展要求,七中构建以课堂、课题、课程“三课”联动模式为载体,必修、选修课程体系有机整合,“一体两翼三层”的立体化课程体系。段文宏希望,七中的学生能在“乐学”中成为“乐生”。

除了不断优化主体课程的质量,七中还在校本课程方面进行积极探索,构建了倡导学生快乐学习为主的“新六艺”校本课程。目前,校本课程分为课程拓展类和科技创新类两大类别,共30余门课,全部由本校老师担任授课老师。近几年,通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校本课程已取得了良好效果,在今年的第19届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和2019世界青少年机器人邀请赛中,七中的学生分别获得一等奖和二等奖,七中也获得了荣获“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优秀学校”的称号。值得一提的是,非遗进校园项目“上洞草龙”STEAM校本课程也受到广泛关注。

编辑:梁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