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分钟真能看完10万字?“量子波动速读”被官方揭露骗局
东莞时间网 2019-10-17 11:20:49

漫画/苏连娇

近日,网上一段视频将打着科学幌子的培训机构和“望子成龙”的父母推到了舆论的风口。一些父母花几万元将孩子送到所谓的培训机构,接受“全脑开发”,还美其名曰“量子波动速读”。

连科学家都没想明白的事情,却出现在了儿童培训班中,大概有点常识的人都了解这可能是个培训骗局,但家长为什么还是愿意给骗子交“智商税”呢?背后原因不得不令人深思。

“翻得越快,你和宇宙的距离就越近”

近日流传的视频显示,在某培训机构的教室内,一群孩子围坐在一起,桌上堆满了书本,每个孩子手里都拿着一本书快速翻动,沙沙的声音不绝于耳,他们的父母则坐在后面静静观看着整个过程。教室的墙壁上还贴有“给孩子补习功课,不如补习方法”的横幅。

这群孩子并非拿着书本玩耍,而是在进行“量子波动速读”的日常学习。工作人员表示,书翻得越快,孩子们和宇宙的距离就越近……据说这样不停翻书,会有一股来自宇宙的神秘力量跟孩子发生感应,从而让孩子拥有一种速读能力。更神奇的是,即使孩子戴上眼罩也能知道作者传达的情绪和内容。

这家培训机构的宣传图册上介绍,“量子波动速读”的特点在于运用HSP,即高感知力进行量子运动速读,在孩子的大脑里呈现动态的影像,帮助他们1~5分钟看完一本10万字左右的书,并且可以把内容完整复述出来,全面提升阅读兴趣和数量。但是,这只适用于10~16周岁的学生。

目前,北京、广州、杭州、济南等城市已有培训机构开设相关课程,他们建立微信群,每天有家长在群里晒照打卡,展示孩子的学习成果。有家长称,经过一个月的打卡训练后,孩子只用2分23秒就把一本近30万字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阅读完毕,而且还能复述书中的主要内容。这样的培训课程,价格从2万至5万元不等,价格不算便宜,但是行情却十分火爆。

“量子波动速读”真的靠谱吗?

根据他们的理论,“量子波动速读”的原理是:用心去感受!这是一种革命性的阅读方式。波动速读法的英文是Quantun Speed Reading,简称QSR,在波动速读过程中,你只需以高速翻动书本,甚至不用翻开书本就能理解书中的内容,并复述出来。

长江日报—长江网报道称,量子波动速读起源于日本,资料显示由飞谷真由子发明。而在网上搜索“Quantun Speed Reading”,会出现一个名为“飞谷幼儿研究所”的日语网站。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国内“量子波动速读”的必备要素,如快速翻书、阅读前深呼吸、阅读时脑中形成图像等,都与飞谷真由子发明的“波动速读”相同。

而实际上,量子是表现某物质或物理量特性的最小单元,“量子波动”只是物理学上的量子的一种状态。所谓的“量子波动速读”想要包装的概念大概是:通过量子波动让头脑中产生动态影像,即通过物理学的概念让感知器官产生多维感受。

类似的培训骗局之前就有上演。比如,2018年报道的一则有关“全脑开发”的新闻,一名培训机构的老师在向记者解释“量子纠缠”“波粒二象性”时自己都笑出声了……最后经过浙江大学教授解释“哪有这种事情呢”“这怎么会有关系呢”,才将这一骗局画上句号。而所谓的蒙眼识字,也不过是孩子配合骗子上演的一出骗局。只要将眼罩戴到鼻梁处,就能透过一条缝隙偷看,让家长以为孩子拥有成为“神童”的潜能。

网友评论

@人生若只如初见:现在的家长越来越好骗了。如果以前我敢这样翻书,然后跟我爸说我在看书,估计屁股都能打开花。

@Ricky Huang:有量子波动派薪法吗?每个月翻几下,几万元到手的那种。

@宋星波:“望子成龙”也不能“走火入魔”,这样的“智商税”只能坑娃。

@陈学智:看到这种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机构被曝光我就安心了。

@顺其自然:学习没有捷径可走,唯一神奇的办法就是刻苦、认真、专注、坚持!

@美娜:我女儿读小学三年级,看了一眼内容就说:“怎么可能啊,假的!”

@希安:我弱弱地说一句,我们大学创业课老师就是做开发右脑的,一上课就跟我们说多好,我觉得就是假的。

小编说

“望子成龙”的父母们悠着点啊

不管是全脑开发、蒙眼识字,还是“量子波动速读”,类似的培训骗局屡禁不止,背后与家长对孩子过高的期望不无关系。当前,孩子的基础教育阶段竞争激烈,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家长都非常注重开发他们的潜力,于是一些家长对培训机构宣传的各类超能力培养产生信赖的心态,甚至失去基本的常识和理性。

培训机构摸准了家长这种心理,从而精心准备一场场骗局,即使这些骗局错漏百出,稍微有点常识就能觉察出来,但是对于深陷其中的父母,他们宁愿相信1分钟能记下10万字这样荒诞的事情,也不愿面对自己平凡的孩子而不采取措施。

家长出现“望子成龙”“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态是正常的,但也不能因此就去“跳坑”,或是把孩子往火坑里推。为了让家长拼命往孩子身上“砸钱”,而且觉得砸得值,这些所谓的培训机构必然想出各种手段,但结果往往是:家长花了钱,孩子付出了精力,最后学会的不是有用的知识和技能,而是欺骗家长的方法。而家长还在被欺骗中得到满足,认为自己的孩子是“神童”,不禁让人想问一句:这样的培训是为家长服务,还是为孩子服务?

对于总想着“望子成龙”的家长来说,培养孩子最科学的方法就是,在孩子的学习问题上,不要总想着走捷径,而是要脚踏实地,注重培养他们刻苦坚持的品质。当然,对于那些屡禁不止的培训骗局,监管部门也应高度重视,治理校外培训乱象没有完成时,一定不能任由这些违背基本常识、教育规律的骗局肆意横行。

全媒体见习记者 冯灿宇 记者 李金健 

整理自新华社、新闻哥微信公众号,长江日报—长江网等

编辑:黄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