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水务局:全市131个易涝点三年内“治愈”
东莞时间网 2019-09-30 09:03:15

“今年两次大暴雨,我们的水果没淹一次。”东城下桥水果批发市场档主赵芬说这话的时候,扬起了嘴唇。她在这里从事水果批发9年,“以前年年被水淹,今年终于消除了内涝。”针对地势低、排水慢、积水深的“短板”,新建3000多米的钢筋混凝土箱涵,及时疏导积水,自2018年11月份正式通水运行后,下桥片区十余年“下雨看海”“水浸街”的顽疾得到彻底解决。

这是东莞有效缓解易涝点积水内涝的典型案例,也坚定全市解决市民身边热点难点问题的信心和决心。9月29日,记者从市水务局了解到,市水务部门对全市131个易涝点编制了整治方案和应急措施,其中71个易涝点已完成整治,计划在三年的时间内,对余下的60个易涝点进行有效整治,缓解城市积水内涝问题。

分门别类整治易涝点

市水务局党组书记、局长倪佳翔表示,东莞城市化进程速度非常快,但现有排水设施标准偏低、排水管理水平不高、地面快速硬化不蓄水等因素叠加,城市内涝为群众生活和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水务建设,大力推进城乡防洪排涝整治工程。市水务部门逐一核实各镇街(园区)内涝积水点,已梳理出131个易涝点,并根据影响程度和工程难度,分门别类编制详细的整治方案和应急措施。其中,按管理属性分,镇街(园区)有112个、市城管局1个、市公路局及地方道路总站11个、市水务局7个;按地理位置分,城区(东城、南城、莞城、万江)21个,其他110个分布在25个镇街,松山湖、石龙、石碣、洪梅等四个镇(园区)暂时无易涝点。

积极实施整治工程,着力消除内涝“存量”,疏通城市化建设带来的内涝“增量”。东莞有信心和决心缓解城市内涝,针对131个易涝点,已制定四批次整治方案和应急措施。其中,东城下桥河片区困扰街坊和商户的内涝,如今就成功“摘帽”。

9月29日,水果批发商赵芬告诉记者:“今年两次大暴雨,街上的积水迅速流走,周边千余商户没淹一家。以往‘逢雨必涝’的问题终于解决了。”

健全易涝点防御措施

今年,易涝点整治工作被纳入东莞市政府十件民生实事,全市内涝整治工作进展较快。如今,包括东城下桥河片区、南城绿色路鹿场路段、黄江镇东环路新中学路段、寮步镇红荔市场、横沥镇西城三期出口、大岭山镇金印路等在内的71个易涝点已完成整治,城市积水内涝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

市水务局正落实两批易涝点的整治任务,确保年内至少完成整治20个易涝点。截至目前,已基本完成整治11个,正在施工9个。按照计划,2020年完成25个易涝点整治,2021年完成剩余的26个。这意味着,若相关整治工程进展顺利,三年内全市道路暴雨积水情况将得到有效缓解。

其中,针对万江上东国际及周边楼盘“水浸街”等现象,市水务局将鸿福西路东莞市民艺术中心片区内涝整治工程、市区内涝整治应急三期(新开河系统)南侧分流工程纳入重点推进项目,目前均已完成立项,力争今年年内开工建设,有效缓解周边区域内涝问题。

梳理全市易涝点的地理位置,不难发现,易涝点主要出现在商业繁华区、居住密集区,商业繁荣、人流量大,征地拆迁困难,工程投入大,施工影响面广,整治效果难以短期显现,这也是易涝点整治工作推进比较缓慢的主要原因。为此,在整治易涝点过程中,市水务部门编制排水防涝应急预案,健全“雨天巡查值守”防御措施,明确易涝点应急责任单位、负责人,确保每个应急环节责任到人。

市水务局水旱灾害防御和排水科科员朱庆芬表示,暴雨期间,对于还没有完全整治的易涝点,市镇两级的水务部门都会按照各自的管理职责安排工作人员检查各类排水设施,及时疏通堵塞排水管渠,修复损坏排水设施;清理道路雨水口垃圾,确保雨水口不被堵塞。组建全市排水防涝管理工作微信群,及时协调城管、交警等相关单位采取应急抢险措施,确保市民群众通行安全。

今年7月中旬强降雨期间,市水务局启动内涝应急响应,相关科室和镇街(园区)相关单位紧密配合,派出专人值守,24小时值班备勤,彻夜坚守在一线。狂风中、桥洞下、马路旁,在内涝积水严重的30多个值守点,都可以看到“荧光衣人”清除障碍、排水防涝,确保市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记者 周桂清

编辑:唐嘉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