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个导弹方队列阵参加阅兵训练 新华社资料图
9月14日至16日,国庆70周年庆祝活动第二次演练在天安门地区及长安街沿线举行。伴随着导弹战车隆隆的轰鸣声,火箭军装备方队缓缓驶过,高车巨剑、气势如虹。
查阅我国战略导弹部队历次阅兵的图片和视频可以发现,自1984年在天安门前首次亮相以来,“大国剑阵”次次阅兵都有新发展,导弹武器装备已经形成核常兼备、型号配套、射程衔接、打击效能多样的作战力量体系,导弹身材更小了、精度更高了、威力更强了、机动更快了,大国长剑展尽锋芒。
沐浴着和平的阳光,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在无数个神秘的导弹阵地上,火箭军官兵冲锋在练兵备战第一线,把“随时能战、准时发射、有效毁伤”作为核心标准,逼近装备极限、瞄准极致练兵,探索实战化训练的“东风剑法”,打造驾驭新型装备的“神剑驭手”,依靠创新科技砥砺“大国剑锋”,保证做到闻令出鞘,一剑封喉。
枕着敌情睡觉
周末本是难得的闲暇时光,但在被中央军委授予“导弹发射先锋营”荣誉称号的某旅发射一营,来到这里的人们会发现一道独特的“风景”:俱乐部“嗨歌”,音响只开到一半,官兵们看电影听音乐,全都只戴一个耳机。
这是为什么?疑惑未解,一阵刺耳的“战斗警报”打破营区的宁静,一场无预告应急拉动开始了。官兵们迅如捷豹、动若风发,驾车仗剑在茫茫夜色里打响“导弹战”。
过去,国之重器都是“庞然大物”,雄踞深山便能慑敌万里,“临战思维”显得并不迫切。20世纪90年代,战略导弹部队步入“核常兼备、双重威慑”时代,一批新型常规导弹部队组建之日便担当重任,在“超常规建设、加速度发展”中遂行军事行动任务,“天天抓准备、常年高戒备”标定进入火箭军战备训练的坐标系。
火箭军依托信息系统“一网联千里”,建成多级一体的联合值班系统,探索建立循环滚动值班、常年备战机制,常态开展高戒备值班作战指挥、平战转换、快速反应、武器性能保持、应急处置等针对性训练,常态化开展以“检查抽查、应急拉动、工作督办、整改提升”为主要内容的“查拉督改”战备状态督察活动,“随时准备打仗”意识成为一种习惯,“箭在弦上”便是一种常态。
在大漠,在深山,在南国,在边陲,导弹军营中战车水满油足,长剑蓄势待发,时刻保持“临战姿态”,只待一声令下,官兵们便能随时遂行上级赋予的各种任务。
“仗剑行天疆”
近年来,火箭军部队采取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导弹操作程序,提高了导弹武器连续测试、快速机动、全天候发射等能力,为适应多区域机动作战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高车长剑能够远程机动、驰骋九州,不仅凸显导弹重型装备从笨重到灵巧的变化,也折射出实战化训练从“固定发射”到“机动发射”、从“择机发射”到“随机发射”的发展变迁。
火箭军按照“核常兼备、全域慑战”的战略要求,把部队“赶”出营区、“逼”进荒野、“挺”上高原,在不同地域、不同气候条件下反复摔打锤炼部队全道路机动、全地域发射、全方位控制、全天候突击能力,针对暴露出的武器装备、战法训法、人员素质等方面的“短板”展开专攻精练,“精确打击、千里点穴”本领大幅跃升。
某导弹旅官兵至今还记得,那年他们千里北上执行红蓝对抗任务,迎接他们的是猝不及防的“暴风骤雨”:战车刚出营门,几架无人机悄然掠过上空,空袭警报很快就拉响了;战车长剑还未从军列上卸载,站台外便响起了“敌特”袭扰的枪声;打仗进入关键时候,有线通信被破坏,无线通信遭干扰……
这就是打仗!
经过一次次的无预告拉动,火箭军部队不仅完善了战法,还形成了一套“动中抓、动中建、动中锤炼战斗力”的“数据库”——
从南国密林到西北高原,从白山黑水到广袤大漠,兵车所至,途中道路、桥梁、涵洞等数据信息早已烂熟于心,制订的上百种道路抢修、多路开进、战术迂回等机动方案,精确到点、具体到车、时限到分,指引导弹战车精准占领阵地,随时展开突击。
装备发展促进了远程机动,机动训练也提升了装备性能。训练中,官兵采集数万组数据精确分析导弹武器装备不同地域环境下参数、性能等变化,采取一系列改进调整措施,增强了武器装备在高温、低温、雨天、大风等各种环境下的“免疫力”和适应力,实现了“寒区可砺剑、热带能点兵”。
信息化蓝军逼着红军成长成熟
那一年,某导弹旅整装出征,奔赴千里之外展开红蓝对抗演练。山还在,岭更绿,“战场”依旧,可与蓝军一交手,这个旅的官兵就有点慌神。
对抗训练进入第一回合,“哨音”未响,蓝军就先下重手,招招“致命”,官兵仓促应战、疲于应付。第二回合的较量更加激烈,官兵正准备组织导弹发射,蓝军使出“连环杀”,电磁迷雾、核化袭击、人装受损、基本指挥所被毁等多种威胁交互一体、连贯实施。
这次对抗,一改以往“一战定胜负”的模式,采取“回合升级”方式,一次对抗“五次交手”,一个回合比一个回合艰苦、一个回合比一个回合复杂。
信息化蓝军的成长之路,也正是火箭军实战化训练的深化拓展之路,一支蓝军的变化见证火箭军这个战略军种实战能力的跃升。
近年来,火箭军所有常规导弹旅在开展架架排序、营营对抗、旅旅对抗的基础上,都经历过多轮红蓝对抗演练,高手与高手过招,强者与强者对弈,战场“磨刀石”反复淬炼锋芒毕露的“倚天剑”,演兵场上呈现出崭新的图景——蓝军逼真构设出“天上有卫星、空中有飞机、地面有敌特、电磁有干扰、战场有沾染、道桥有损坏、阵地有损伤、装备有故障、人员有减员”的战场环境,把距离遥远的“敌人”拉近了,作战方案中的“敌情”真实呈现,让红军部队处处受阻、吃尽苦头。
这支形神兼备的信息化蓝军,从小到大、由弱及强,让部队在与强敌交手中探寻破敌之策,练就胜战之法。随着一场场对抗演练不断升级,尝尽了苦头的红军也在历练中不断成熟,克敌制胜的应对招法越来越多。
科技创新擦亮“大国剑锋”
“树立科技是核心战斗力的思想。”火箭军作为一支高科技部队,提高战斗力,动力在创新,出路在创新,他们既有科研团队的创新攻关,也有普通官兵的群众性创新,但始终把演兵场作为检验科研创新成果的“考卷”,坚持“创新行不行、战场说了算”,催生出成百上千项沾满泥土味、冒着硝烟味的科研成果,“科研为战”助推大国长剑浴火飞天。
从上世纪90年代初“纸壳作面板、草绳当电缆”的原始模拟,到如今研发出具有模拟操作、故障诊断、信息判读、训练考核等多种功能的信息化仿真装备,大到精密高端的武器装备,小到简单实用的训练器材,人人想创新、时时讲创新、处处有创新蔚然成风。
火箭军研究院研究员杨光松承担一项前沿课题研究,坚持依靠自主创新给项目“托底”。他带着科研团队转战大半个中国,苦战半年多,终于突破思维、材料、工艺等方面难题,掌握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关键技术,让创新成果与战场无缝对接,实现了独立知识产权。
在火箭军的“创新数据库”中,有很多像杨光松一样的科研人员,他们夙夜攻关,取得了众多处于科技前沿、填补国内空白的科研成果:“导弹自动化测试系统”使中国导弹测试技术一步跨入领先行列;建立“大型指挥自动化系统”,标志着火箭军“中军帐”日趋现代化;“战略导弹训练模拟系统”等系列成果,运用现代技术进行全武器系统训练模拟仿真。
士官迟洪亮为提高装备使用效率,自主研发出“汽车发动机气门导管安装器”“汽车发动机气门口单飞刀铰刀”“汽车燃油供给抢修装置”等成果,运用于训练实践发挥了很大作用,其中4项成果获得国家专利,迟洪亮被战友们亲切地称为“士兵发明家”。
据《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