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祭——从虎门销烟到鸦片战争》直面一个真实的林则徐
东莞时间网 2019-09-17 09:36:17

■新书封面

近日,广东省委宣传部组织开展了广东省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工作。其中东莞市作协主席、长安作家陈启文的纪实文学《海祭——从虎门销烟到鸦片战争》经东莞市委宣传部、广东省作协推荐,入选“五个一工程”10部图书之列。此书历时3年时间创作,填补了虎门销烟到鸦片战争题材的文学空白,一出版即引发关注。

中秋节前,作家陈启文接受记者采访,深情回忆创作背后的故事,讲述创作的艰辛,在纷杂史料中摸索探求历史真相的经历,以及创作为自己打开了全新的历史视野。

■陈启文接受记者采访

从文献史籍中寻找真相

广东省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共有戏剧、电影、电视剧、广播剧、歌曲、图书六个艺术类62部作品入选优秀作品,陈启文的《海祭——从虎门销烟到鸦片战争》是一部文献性、专业性很强的纪实文学作品,先后被列入东莞市文化精品和广东省重大历史题材创作项目,后又被中国作协列为重点作品扶持项目。

据陈启文介绍,本书创作时,他一方面踏勘探寻了广东虎门、福建闽侯、新疆伊犁等多个时过境迁的历史现场,另一方面是钻进故纸堆中,从纷繁复杂的文献史籍中寻找真相。该书在征求意见稿完成后,提交给多位专家审读和把关,多次修改审定,前前后后历时3年,刚出版就引起广泛关注,入选中国出版协会文学好书榜(2019年5月)。

一次难度极大的写作

“这注定是一个艰难的写作过程,写作难度非常大。”陈启文在谈到此书的写作过程时说:“其实接到这个写作任务时,我很犹豫,虎门销烟和鸦片战争,是众所周知的重大历史事件,也是一个民族的公共记忆,但多年来一直未曾以文学的方式全面而纵深地揭示过。触碰这个题材具有很大的挑战性,也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难度实在太大了,可是最后犹豫再三,我还是接受了这个重大的写作任务。”

回忆整个写作过程,陈启文说“是非常痛苦的”。史料少,文字难懂,关于林则徐的300字的史料《海神祭祀》 就花了1个月的时间去研读琢磨;林则徐的日记也是很简约,要延伸、展开,就扎到档案馆、图书馆里去寻找。

陈启文说:“这是一次难度极大的写作,难就难在要还原历史真相。抵达时过境迁的历史现场去探寻,钻进故纸堆里,淹没在纷繁复杂的文献中,然后去抽丝剥茧寻找真相。竭尽所能地去矫正错讹,求得正解,从中厘清一条接近真相的历史线索。这中间经过了极其缓慢而细致的工作,对一些关键的历史文献像林则徐的日记,奏稿等,为还原历史真相,必须要进行通俗易懂的解读。我只能硬着头皮进行解读。”

在推陈出新上下足了功夫

《海祭——从虎门销烟到鸦片战争》在推陈出新上下足了功夫。陈启文从一开始就以追问的方式直接切入,林则徐选择的销烟地为什么是虎门?从虎门销烟到鸦片战争,与我们今天的现实有什么关系?作者紧扣虎门这一中国历史转型的关键语汇,对虎门销烟和鸦片战争前后的历史深度挖掘,一方面探寻这一历史事件与世界的关系,另一方面探寻这一历史事件与虎门、与中国内部的逻辑联系。在这一时空大背景下,虎门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篇地或揭幕地的历史意义得以凸显。

“这本书,不是历史小说,是纪实文学。我不是在塑造形象,而是在刻画人物。只有直面一个真实的林则徐,才能理解,从虎门销烟到鸦片战争这一历史的转折点。写作的过程也是重新发现林则徐的过程,发现他的矛盾、纠结、心理挣扎。”

陈启文表示,虎门销烟不是一个简单的禁毒抗英故事,不是一个简单的反抗侵略的故事,更不是一个陈旧发黄的历史故事,而是一个向历史纵深挖掘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崛起的故事。“在一个民族的深沉动机里,支撑它的是一个伟大的救国梦、强国梦。”(记者 王红林 文/图)

编辑:梁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