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到位于高埗的昌兴·乐人谷茶文化博物馆时,正逢一场茶讲座在其间举行,茶香弥漫、茶韵悠长,就仿若心中向往的画面,淡雅素静。
这是一间藏品总数达到8000件(套)的民间博物馆,以“茶”为主题,内有大乾坤,成为了东莞浓厚茶文化底蕴的一个缩影,也成为了一个很值得去打卡的地方。
这里分为序厅、茶叶展示、茶具展现、文献展出、茶书陈列等多个展室。这里分门别类摆满了年代久远的“老物件”,茶器、茶票、茶罐、茶书、陈年茶饼,乃至茶饰物、茶家具、制茶器械等穿越历史而来。这里,千年“茶马古道”与“一带一路”碰撞,展示着中国茶文化的源远流长,带你穿越茶文化的前世今生,感受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里最值得一看的精品藏品有哪些?我们请昌兴·乐人谷茶文化博物馆馆长叶志强来介绍一番。
颇有寓意的公道杯
在该博物馆中,有个蕴含了人生哲理的公道杯。在展区的一角,公道杯特意以实物加图文的形式重点展示,志在说清楚其中的道理。
一个青花色的杯子,杯子中间有个小瓷人,只要在杯中倒入的茶水漫过瓷人脖子,整杯水就会从杯底流出一滴不剩。“杯子的寓意是知足者水存,贪心者水尽,办事必须讲求公道,为人不可贪得无厌。”在叶志强看来,这个老旧的杯子,很能感悟人生。
实际上,公道杯应用的是虹吸原理,杯子的内部结构实际上是由两个圆柱体构成,外面圆柱体与杯衔接处有一暗孔,当杯中的水超过某一个位置,就会从小孔流出,直到杯中的水流尽为止。
同时,叶志强也将这个公道杯作成了馆里的文创产品,杯子中间替换成了东莞的市花“白玉兰”。
通草图是回流而来
通草画是一种绘制在由通草茎髓切割而成的薄片上的水彩画,其于19世纪兴盛于广州地区,主要用于外销。其采用写实技法绘画,向世界展示当时中国的风土人情。
乐人谷收藏有一组与茶有关的通草画,画上的内容是种茶和做茶的每一个步骤,看起来像瓷板画,非常精美,色彩很突出。
这是叶志强从英国一家拍卖公司拍回来的。为了收藏与茶相关的旧物,叶志强想尽了办法,跑遍了全国各地,甚至是漂洋过海。
同样是海外回流的,除了这组通草画,还有许多。比如一张1940年的跟茶叶有关的股票、一张中英文对照的祁门红茶参加“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证书。还有出口回流瓷中的“族徽瓷”,它被称为外销瓷中的“官窑”。
还比如,馆内有一个金粉漆器茶叶罐,是由其从英国从一个藏家手里买回。
馆内还有东莞元素
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有“藏茶之都”“爱茶之都”的美誉。很多人会觉得,东莞不产茶,实际上并不是。
在乐人谷有个特别的呈现,那就是东莞曾经产茶的史实与实物。比如,乐人谷发现并存留了的大岭山森林公园中约栽种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茶园的照片,另外还收藏了为数不多却极为珍贵的同一时期的东莞本地所产的“大岗茶”。
在显眼的位置,有一本东莞《茶山乡志》,其中记载了南北朝时期有僧人在茶山镇种茶的历史文字片断,证明东莞茶文化源远流长。
通过展示,你会知道,茶山在2003年建立了茶叶批发市场—“茶山茶叶市场”,还会知道全国有5个叫茶山的地方,东莞就拥有其中1个。
通过在这里举行的各种茶文化主题活动,你还会了解现今东莞茶圈的活跃程度。“东莞不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而是茶文化的发生地,东莞的茶文化有外来化和多样性的特点,虽然很多茶文化的根都不在东莞,这也赋予了东莞茶文化有更多的可塑性和原创性。但无论形式怎么变,茶文化的根源、本质和固有的形态及精髓蕴含仍然要保持和呈现,这也成为乐人谷茶文化博物馆的使命,就是在东莞茶文化兴盛繁荣的景象中,确立并保留着一个体系完整、物文并茂的茶文化承载体与溯源体。”叶志强如是说。
小链接:
昌兴·乐人谷茶文化博物馆馆内藏品总数约8000件,与茶文化相关的有三大系列:一是以藏茶为主的陈年老茶系列,还包括茯砖、青砖等,老茶时间最久的超过50年;二是茶器系列,有多款铜、铁、银壶和茶具、饰品等;三是多与茶史、茶事相关的旧书画,包括报刊、字画、古籍和一些旧时票据等。
此外,博物馆分为18个展示专区,有20多个展示单元,5个文化主题橱窗,1个藏书馆,1个影视厅,两个场景不同的年代饮茶空间以及茶文创产品分享和公共活动区。
全媒体记者 钟晨/文
全媒体记者 钟晨/图
全媒体编辑/贾庆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