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盲犬严格且漫长的培训和考核、大量的资金需求以及较低的社会接受程度等等问题都需要更多社会资源支持来推动和解决。
引领视障人士安全出行的导盲犬,一直以来被视作视障群体走出家门、融入社会的又一种可能性。6月初,为视障人士无偿培养导盲犬的中国导盲犬南方示范基地“即将被拆除撤走,寻求新场地无果”的消息却在网络上不胫而走,一时间成为社会焦点(《急!丫髻沙导盲犬基地将搬离,狗狗们急需一个新家!》)。
“怎么才能帮到他们”“为什么连导盲犬的空间都容纳不下”“有没有动物园学校提供场地”……时隔4年,导盲犬再度“火”起来,也给中国导盲犬南方示范基地的场地之困,带来了转机。广东多个村地、农场或养猪场场地方于近日伸出援手,表示可向中国导盲犬南方示范基地提供训练和安置场所。该基地相关负责人则表示,将实地走访了解这些爱心人士的场地是否适合导盲犬训练。
基地部分设施被拆除。
不过,在这一场风风火火的媒体“刷屏”、全民“寻地”之后,并没有多少人知道,导盲犬基地的教练和狗狗们,面对的不仅仅是场地问题!
场地,只是促成了一次社会爱心的“爆点”。但身体检查达70分以上、长达2年的培养、6个大考要达到国家标准……从繁殖配种起,导盲犬的考验已经开始。而比导盲犬的“毕业”更具挑战性的,则是导盲犬事业的发展。
而导盲犬事业那漫长而孤独的社会探索和理念普及,才是社会资源真正需要关注的“靶点”。这个“靶点”在一次次“刷屏”中依旧没有被关注到,像基地一样,“与世隔绝”。
这一场热闹之后,导盲犬的下一次“火”起来会是什么时候?不少爱犬人士认为,中国导盲犬南方示范基地应该寻找一条路,将导盲犬事业带到公益慈善行业稳定发展的正轨上。
现状:培训上岗的导盲犬仅4只,却收到100份申请
导盲犬又被誉为“视障人士的眼睛”。披上小小“黄马甲”,服役的导盲犬便可以协助及引导视障人士自由行动,使视障人士不必再依赖他人的帮忙。导盲犬意味视障人士更多的可能性。对中国导盲犬南方示范基地来说,“导盲犬与视障者人士相伴,能促使视障者人士主动接触社会,拓展生活领域,从而过着独立自由自信及有尊严的生活。”
而在培训导盲犬,进行导盲犬科普教育方面,国内大有可为。记者了解到,国际导盲犬联盟规定,一个国家1%以上的视障人士使用导盲犬视为导盲犬的普及。而截止至2016年,我国视力障碍人士已达1700万,正式上岗的导盲犬仅200多只,缺口仍然巨大。
中国导盲犬南方示范基地。
早在2015年,中国导盲犬南方示范基地便在中国盲人协会与省市各级残联及盲人协会的倡导下,由广州市丰豪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进行了第一期的全资捐助,在广州市海珠区“丫髻沙岛”正式成立。
“培训本地导盲犬训练员和导师、训练及繁殖本地导盲犬、免费提供已受训的导盲犬予合适的视障人士使用,并作出配对后的跟进服务。”中国导盲犬南方示范基地在其官网中写道。而从2015年成立至今,作为华南地区唯一一家专门从事导盲犬训练的基地,中国导盲犬南方示范基地已经收到了来自视障人士的100份纸质申请,但培训上岗的导盲犬仅4只。
中国导盲犬南方示范基地将解决视障人士的痛点作为其使命和愿景;而社会资源募集却成为了该基地本身生存和发展的一大痛点。一位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对于中国超1700万的视障人士而言,导盲犬严格且漫长的培训和考核、大量的资金需求以及较低的社会接受程度等等问题都需要更多社会资源支持来推动和解决。
痛点:每月开销高达10万元, 3千元捐款收入杯水车薪
“假如资金充足,每一个训练员同一时间可以训练三只狗狗,一只导盲犬的培训时间大概是7~12个月,每名训练员每年可以训练出6只导盲犬,现在基地有8名训练员,算下来每年可以培养48只导盲犬。”中国导盲犬南方示范基地的导盲犬训犬师李苑甄仔细算着理想中的训练情况,然而,资金充足这个前提条件几乎不可能完成。
在这一次场地之困中,不少媒体提到了中国导盲犬南方示范基地的开支挑战,触动了不少社会爱心人士——如果该基地的收入无法覆盖所有的运营成本,即使找到场地,一样无法在解决视障人士痛点的愿景和使命中长期走下去。
导盲犬。
一只导盲犬的训练成本在25~28万元,从基地的每月开支来看,包含狗狗开销、工作人员开销、宣传费用……一个月需花费10万元左右,而基地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发起单位的赞助,以及社会捐款。据基地公布的5月份捐款明细显示,5月捐款合计3209.77元,这笔收入对于基地开支而言,只是杯水车薪。中国导盲犬南方示范基地的发起人之一张妙钿向记者坦言,“发起单位每个月大概会赞助7~8万元,但是万一企业自己的运作有困难,又舍不得放下我们,就会撑的很辛苦。”
基地5月份收捐款明细。图片来源:广州赛北斗导盲犬服务发展中心微信公号
张妙钿透露,有社会爱心人士提出了将中国导盲犬南方示范基地进行一些商业化尝试的建议。但她表示,“我想做的是慈善服务,不想把基地做成‘马戏团’,这是我们的底线。”而资金,恰恰成为了该基地在社会资源筹集方面最为凸显的挑战之一。
“我们跟其他非营利性机构不太一样,我们养了狗狗,狗狗不能一天不吃东西,不能一天不训练,训练员平时放假都要轮着放,但是其他的机构,可能有资金的情况下就做一下,没资金的情况下就停一下,而我们永远都不可能停下来。”张妙钿说。
“导盲犬在全世界都是无偿提供给使用者。我们一直在寻找各种模式来补贴支出,要存活必须要自我造血。”坚决把导盲犬视作一项“慈善”事业,是张妙钿的底线。而在中国导盲犬南方示范基地官网上,37笔爱心人士的捐款记录在爱心捐赠榜单上反复滚动——这和广州不少慈善组织的募捐效果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些都是关心导盲犬的志愿者或市民主动捐赠支持的。我们机构没有公募资格,没办法公开向社会征集爱心资源。”张妙钿对此也颇为无奈。
的确,许多慈善组织无论是场地资源还是工作开支,都离不开社会爱心资源的募集,也存在公开募捐方面的资质问题。但是记者观察发现,不少慈善组织会选择与公募基金会或具有公募资格的慈善组织合作,通过线上线下募集资源。
爱犬人士建议:别再埋头苦干,与公募基金合作打造公益品牌
在过去的2018年里,据民政部公布的信息显示,广州市慈善会的广益联募平台募款金额达千万元级,其中不少上线的项目都来自广州本土不具备公募资格的慈善组织。此外,争取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参与公益创投等活动成为了不少慈善组织的突破口。据了解,广州已连续5年举办社会组织公益创投活动,投入资金1亿多元作为种子基金,资助项目696个,撬动社会配套资金6498万元。
对于张妙钿等人来说,大部分的心血都投入到导盲犬培训中,而其机构的发展则与广州公益慈善高速发展的大环境擦肩而过。记者发现,中国导盲犬南方示范基地其实已于2016年在广州市残联的指导下正式注册成为民办非企业单位——广州市海珠区赛北斗导盲犬服务发展中心。
然而,作为需要募集社会资源的主体,他们依旧多以基地名称“示人”,当2016年《慈善法》出台实施后,截至目前,该机构仍未认定为慈善组织。要以慈善的方式实现自我造血就需要将导盲犬培训打造成年度慈善项目,通过合作等形式向社会公示,“埋头苦干”虽能避免文书整理和财务管理的压力,但并非慈善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张妙钿亦透露,目前正尝试寻找公募基金会让导盲犬培训可以吸纳更多社会资源。
值得庆幸的是,在近期媒体多方报道之后,不少爱犬人士都开始把目光聚集过来。作为一位资深养犬人士,梁小姐有着20年的养犬历史。对于导盲犬基地的现状,梁小姐也非常担忧。”培养一只导盲犬不容易!这些导盲犬是盲人的眼睛,更是我们的忠实朋友,他们为人类付出这么多,我们应该让他们有一个安全长久的生活环境!”。
梁小姐认为,导盲犬训练成本昂贵,无论是训练员的工资还是狗狗的费用都不可能离开社会的支持,与世隔绝和闭门造车固然能维持组织的纯净度,但是却无法维持机构的运营。建议基地和各个慈善平台合作,上募捐项目,争取社会人士的捐赠。”说实在的,他们太低调了,我就压根没见过来自导盲犬基地的募捐项目,如果有,我相信很多爱犬人士都会捐赠的!而且和腾讯公益等大平台合作的话,可信度更高,募集的难度会更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