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堂镇龙舟文化节明天开幕!38支龙舟凤艇“闹”东江
i东莞 2019-06-14 10:37:13

      ▲往年中堂龙舟文化节中龙舟竞渡的热闹场面 资料图

粽叶飘香,龙舟竞渡,又是一年端午时。一年一度的中堂龙舟文化节将于明天(农历五月十三)正式拉开序幕,今年将举行龙舟巡游、志愿公益集市、非遗墟市三大活动,届时,中堂镇19个村(社区)组织19支男子龙舟队和19支女子凤艇队趁景,共度节日。

中堂是中国龙舟之乡,无论是龙舟景还是龙舟制作技艺,都远近闻名,其龙舟文化也多次登上央视媒体。多年来,中堂龙舟景在倡导积极、健康、文明的过节方式外,还赋予传统节日更多人文情怀和新时代文明特色,让人们在这个节日里感受到更多龙舟文化的魅力。

当前,中堂以传承和发展龙舟传统民俗文化为抓手,通过举办传统龙舟文化活动,大力弘扬“敢为人先、奋勇争先”的中堂龙舟精神,引导干部群众广泛参与,共同凝心聚力,为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生态修复、主动融入水乡统筹发展、建设东莞美丽北大门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文化活动

19个村(社区)龙舟集中巡游

东江河畔,“游龙”劈波斩浪。明日上午10时起,平静的东江河面上将会热闹起来,19支男子龙舟队和19支女子凤艇队趁景拉开中堂镇2019年龙舟文化节的序幕。

为贯彻落实节俭办活动的原则,中堂今年以传统的龙舟巡游方式,纯粹是“扒龙船”,组织19个村(社区)的龙舟定时间、定区域进行集中式巡游。集中巡游的龙舟和凤艇都会进行精心装饰,包括锣鼓、龙鳞彩绘、彩旗装饰、划手服装及其他喜庆道具等。伴随着有节奏的鼓声、锣声,划手们精神抖擞、动作整齐划一,将吸引数万观众驻足岸边观看,赢来阵阵喝彩声。

除了龙舟巡游,今年龙舟文化节还有哪些活动呢?记者获悉,为了丰富和扩大活动影响力,同步举行志愿公益集市,将设置党建文明展示区、志愿公益服务区、游戏互动区三大区域,提供消防安全、税务知识、就业创业、职工维权、扫黑除恶宣传等现场咨询,并为市民提供医疗保健、法律援助、免费义剪等便民服务。在看龙舟之余,市民还可以玩趣味游戏,赢取小礼品。

期间,中堂还将与市文化馆非遗中心联合举办“非遗墟市”活动,邀请茶山公仔制作技艺、石龙新昌鼓制作技艺等7个东莞市优秀传统非遗项目,以及中堂镇内的全国非遗项目龙舟制作技艺,现场展示非遗产品和技艺。同时,现场还设有售卖小鼓、小船桨和小锣工艺品摊位,进一步丰富活动内容,将非遗文化带到中堂人民的生活中,扩大非遗墟市在全镇的影响力。

▲龙舟竞渡吸引众多市民观看 资料图

历史悠久

龙舟“景”已有500年历史

中堂地处东莞市辖区的西北部,北倚东江干流,东江支流环绕四周,河涌交错,是典型的水乡,也是开展龙舟“景”民俗文化活动的重镇。据考证,中堂龙舟“景”民俗活动已有500年以上的历史。

中堂龙舟“景”,指的是“场景”,是当地人对龙舟民俗活动的描述和称呼,也叫“趁景”。每年的龙舟“景”民俗文化活动始于农历五月初,收“景”于月底。全镇有9个“景”,有农历五月初二的斗朗、蕉利“景”,初四的槎滘“景”,初五的东向“景”,初六的潢涌、江南“景”,初八的马沥、下芦“景”,这些有“景”的村(社区)年年“招景”或“扒标”(龙舟锦标赛),500年来一直绵延不断。

农历五月十三是全镇最大的“中堂龙舟景”,无论出标与否,是日赴“景”的龙舟均过百数,东江两岸几万人围观加油,鼓声震天,闻者振奋,形成了独特的水乡“龙舟景”。

中堂龙舟向来景点多,龙舟数量多,全镇的龙舟竞渡代表队多,制售龙舟多,活动内容多,参与人数多,龙舟代表队参加国际、国内比赛取得的成绩多,以其独到的魅力和广泛的群众基础,远近闻名。

据不完全统计,中堂全镇现有龙舟近200条,运动员近2万人,村村都有自己的龙舟队,最多的潢涌村有26条龙舟,且每年举办的龙舟“景”参与的民众多达十几万人。

近40年来,镇、村加大财政投入,积极推进数百年的龙舟“景”民俗活动,传承了龙脉,成为珠三角龙舟文化滥觞地之一,影响越来越大。得益于活动开展得好,因而促进了中堂龙舟竞技运动,中堂龙舟队在全市或全国龙舟比赛,乃至其他国际邀请赛中均取得不俗成绩。

为使这项风俗活动更加持久和进一步传承下去,2004年 ,中堂镇政府投入3000多万元兴建了龙舟广场,2008年又投入近千万元兴建了一个国家级龙舟赛场。中堂也因此在2006年被中国龙舟协会授予“中国龙舟之乡”称号。

▲龙舟队东江逐浪 资料图

三年计划

大力弘扬传统文化

今年4月,中堂召开龙舟、篮球、曲艺文体“三张牌”发展三年计划推进会。根据《中堂龙舟文化发展三年工作计划》,中堂将从龙舟文化主题活动、扶持龙舟产业发展、传承龙舟文化精神、营造浓郁龙舟文化氛围四方面开展工作。其中,每三年举办一次镇龙舟民俗文化节(锦标赛),同步举办龙舟巡游(趁景)活动。

与此同时,中堂还大力扶持龙舟文化衍生产业,指导行业加强与高校、文化创意设计公司交流合作,设计、制作、推出一批龙舟民俗文化题材的各类文创产品。在文创创意产品开发、工艺改进、设施设备、形象商标、产品销售等各方面进行积极帮扶,促进龙舟民俗文化产业的孵化、发展。

传承龙舟文化精神,充实龙舟文化体系。中堂在现有《龙舟志》编撰的基础上,进一步组织专家学者深入挖掘本地龙舟民俗文化历史、发展等情况,并积极培育新一代龙舟技艺和竞赛技艺传人,不断扩大龙舟制作人队伍。此外,中堂努力发展龙舟体育事业,成立中堂龙舟体育运动协会,积极组织举办、参与龙舟竞赛活动,营造中国龙舟之乡氛围。

延伸阅读

东莞九成以上龙舟为中堂制作

端午前后,在中堂的东江水面上,早已是百舸争流,劈波斩浪的景观,这些长度超30米的龙舟均出自中堂当地的龙舟制船厂。而今,中堂是东莞唯一还在坚持制作龙舟的地方。目前,东莞九成以上的龙舟出自中堂斗朗、马沥、东向3个村,每年制售的龙舟多达200条,列全省之冠,所生产的龙舟除供应全市外,还供应珠三角地区。2008年,中堂龙舟制作技艺也被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中堂,龙舟也被人们称呼为“怀女船”。这是当地人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冯怀女师傅传承龙舟制作技艺的认可和点赞。二十多年前,冯沛朝从父亲冯怀女手里接过技艺,坚持手工制作龙舟。

从格木,到松木,再到杉木,龙舟制作的木料一直在变,不变的是冯沛朝坚守父辈传下来的龙舟制作工序和技艺,以及对龙舟制作非遗的传承。选底骨—起底—起水—打水平—转水—做大旁—做横挡—做坐板—安龙肠—加固中肠—上桐油灰—刨光—涂清漆—制作安装龙头—安装尾舵。龙舟制作的每一个环节,冯沛朝都了然于心。

随着人们对传统龙舟的需求越来越少,冯沛朝开始想法子找传承的新路径。冯沛朝告诉记者,这么多年来,他制作过400多艘龙舟,最大的有31米。如今,他研发创新出缩小45倍的龙舟工艺品,功能性质也发生变化,成为了愈渐受人欢迎的手工艺品。

全媒体记者 袁健斌/文

全媒体编辑 黄刘意

编辑:梁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