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热线|教育孩子,这个故事家长应该看看
i东莞 2019-06-03 10:31:03

父母这个职业,真是世上最简单又最困难的。

每天面对调皮捣蛋的熊孩子,打不得骂不得;面对脑袋里装着“十万个为什么”的孩子,又疲于应付。

日常生活中,很多父母都会认为,对孩子进行教育,就应该讲道理。但是,有可能孩子并不愿意听你唠叨那些长篇大论的道理。有家长表示很为难,因为不知道道理从何讲起。

那么,试试讲故事吧。东莞市心理咨询师协会副会长、心理咨询师涂月给我们描述了一个典型场景,并做了一番心理分析,提出了解决方案。

【生活案例】

日常生活小事却蕴含人生大道理

某天,孩子回家说,下午班长打翻了水壶,水溅湿了我的裤子。他没和我道歉,我要和他绝交了。

妈妈说:班长只是一个称呼而已,你也不用认为班长做的事一定是对的,我们原谅他,不和他计较。

可是,没过多久,在和同学家长对话中听说儿子因为这样哭了,于是,我问儿子,事情经过到底是怎样的?

儿子说:班长打翻了水壶之后一句道歉也没有,我和他绝交了一下午。

妈妈问:他知道你不开心吗?知道你不理他吗?

儿子说:他很喜欢我的,他下课在位置上看书,不敢找我了。

妈妈说:其实事情发生了,我们要想对方是故意的还是无意的,这事情班长也应该是无意的,我们就大方点原谅他吧。

儿子说:我也没要他怎么样,他就连道歉也没有。

然后妈妈给儿子讲了一个《三季人》的故事(孔子的弟子与一个人打赌一年是三季还是四季,读者可以百度),讲完了问儿子听得懂这故事吗?儿子说:我不想说。

妈妈说:你这样就是和班长一样不尊重别人了,不要把别人的错误惩罚在自己身上,错的不是你,你却生了一下午的闷气,你说值得吗?儿子点点头表示明白了。

【心理分析】

孩子一开口,就将事情讲了出来,而且采取了自己的解决方案—“我和他绝交了”。妈妈的回应是班长这个称呼,想让孩子明白班长是人,也会犯错,要孩子原谅他、不和他计较,但这种方式反而是一种指令,因为孩子是“原谅、不计较”的主体,怎么做得到是孩子的一个心理过程。

后来,妈妈了解到事情对孩子造成的影响比较大,孩子当时哭了,所以妈妈又试着来与孩子沟通。孩子讲了事情的经过,并将自己使用的对策“绝交一下午”讲了出来。

妈妈问到“他知道你不开心、不理他吗?”之后,孩子反而没有对这个问题作出直接的回应,而是将自己当前的困惑说给了妈妈听。孩子的内心里其实是纠结的,他很喜欢我,应该会理我的;但是“绝交”的方案对不对呢?

妈妈接着还是没有理解到孩子的这个纠结,继续强调要大方点原谅班章,然后就跟儿子讲了《三季人》的故事,偏重于班长的“错”,而不是儿子面对的问题,这样就会继续弄乱了孩子内心里想和班长建立好关系的期待,因为这样强化了孩子对班长的看法:弄湿我的裤子;又不道歉,这个班长不值得我交朋友了,那我还原谅他干嘛呢?这点可以从孩子的回应“我不想说”得到证实,儿子的内心里不想认为班长错得太离谱,也可能会怪自己的反应过度,心理期待班长主动来找自己玩。

妈妈的想法还在继续:班长是错的,你跟班长是一样的错。如果班长是无意的,但又不知道怎么面对冒犯了同学的情形,那就不能定性是“错”,“不知者不罪”的原理,班长是需要得到帮助的。

最后孩子点头认同妈妈说的不把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的观点,这就说明了在孩子心里已经认定了班长确实是错了,自己绝交的方案是没有问题。

但是需要认真地思考一下,这样的处置方式还是有未解决的部分:班长和孩子是不是关系可以恢复如初呢?

【解决方案】

尝试用新的方式和孩子进行沟通

涂月建议:“三季人”是一个很有喻意的故事,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引导孩子思考。可以尝试着用一种新的方式来进行沟通。

第一天,当孩子说完自己的遭遇和方案之后,妈妈就可以问:真的呀,绝交了这么严重?孩子就会回答是的,准备绝交。

孩子:那你准备绝交多久呢?这样给到孩子内心里认定这件事情对自己的影响程度,如果孩子说一个下午,那么孩子会自己主动来改变局面。如果孩子说一辈子都不跟他玩了,说明儿子真的很伤心,不再努力主动去改变局面。

将情形当成是一个下午,妈妈接着说:一个下午这么久呀,那班长肯定把你弄得很不开心了,对吧!孩子就会将班长打翻水壶弄湿裤子,还没有道歉的事情跟妈妈讲。

妈妈:确实做错了事情就要认错,才让你感觉到舒服些。儿子听到妈妈在认同,儿子就会讲出自己的烦恼,说班长一直在位置上看书,没有找我玩。

妈妈:你说的是绝交一个下午,那是不是说你准备用一个下午的时间来原谅他了呀?引导儿子思考原谅他,至于怎么做到原谅他。妈妈就可以引用《三季人》的故事了。

讲完《三季人》,妈妈问:孔子的弟子在打赌之前就知道绿身人是蚱蜢吗?儿子会说不知道。妈妈再接着问:那班长挺喜欢你的,你知道班长把你弄哭了,他心里好受吗?这样儿子就能够站在班长的角度来看件事了。

妈妈:是的,他心里也不好受,你觉得是他主动跟你道歉,还是你做点什么,让他感觉到你的大方,哪个选择是你想要的?我们就可以想象孩子作出怎样的回答了。

【点评】

孩子的精神需求比物质需求更重要

涂月认为,与其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不如满足孩子的精神需求。涂月提倡给孩子读故事,比如睡前故事就是一个非常优质的亲子互动的方式。

每一个故事都有着自己的喻意,当孩子内心装着这些故事,就变成了知识,让我们的孩子有足够的材料进行思维加工,形成自己对待事物的观念,同时也提高了孩子们的学习能力:注意力、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记忆等等

涂月提醒,在讲故事的时候,一些父母会借用手机或者其他的播放器,这是不提倡的。那是因为,这种讲故事的方法,可能造成父母与孩子之间无形中疏离,同时还失去了满足孩子在这个期间喜欢问“为什么”的需求。例如,父母可以去提这样的问题,比如“小红帽”为什么要去看外婆呀?这就是在培养孩子的逻辑能力;“小红帽”的篮子里有什么?这能培养孩子的记忆力。当孩子能够对这些问题对答如流的时候,对他们来讲会增加了自己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全媒体记者 钟晨 编辑 刘承志)

编辑:唐嘉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