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入280万修缮,400多年历史的叶氏宗祠即将焕发新生
i东莞 2019-05-28 19:31:55

沿着寮步镇浮竹山村大塘湖畔走,很容易找到村中的叶氏宗祠,这是一座由水磨丝缝青砖砌成的400多年古建筑,墙壁上仍然清晰可见数幅颜色鲜艳、画工精美的壁画,绿琉璃瓦当滴水镶边光彩夺目,前檐板上栩栩如生的动植物浅浮雕更是令人叹为观止,每一处工艺都彰显着历史的厚重感。

▲未修缮前的宗祠样子

叶氏宗祠,既可以说是一个民俗博物馆,又可以说是一部家族变迁史。它始建于明代,历代皆有修缮,现存建筑主体保存了各个时期的建筑遗构,反映了各个时期建筑工艺特征,是研究珠三角地区传统建筑营造法式演变的重要实例。2012年被认定为东莞市不可移动文物,是寮步镇的重点文物保护对象。但随着历史变迁,宗祠也出现破损现象,为保护留存文物,2018年6月,村里投入近280万元对叶氏宗祠进行修缮,今年6月份完成工程后,这座具有鲜明的岭南建筑特色的祠堂将再次展示在世人眼前。

祠堂有着400多年历史

浮竹山村位于寮步镇西南区,村子不算大,村里的居民主要为两个姓氏,一为叶姓,目前约1700余人,二为魏姓,目前约200余人。据记载,浮竹山村叶氏族人以叶颙为其广东太祖。叶颙于宋绍兴元年(1131)登进士第,初仕南海县主薄,后累官至宰相。叶氏族人是叶颙第六子后代所繁衍,畅茂公,字桂华,生于元泰定二年(1325),孺人魏氏,生一子寸田。畅茂公原居寮步横坑,元末明初迁居浮竹山,为浮竹山村叶氏开基祖。

叶氏宗祠始建于明代,建筑占地面积545平方米,经历了400多年的风雨洗礼和多次修建,时至今日依旧熠熠生辉。叶氏宗祠整体上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东莞广府民众生产、生活、习俗、信仰等状况,是祠堂建筑文化、民俗文化、移民历史等研究鲜活的实例。

叶氏宗祠总体格局四进三开间,分前堂、中堂、后堂,三者之间相隔一个天井,天井两边各有侧廊。与其它祠堂不同的是,叶氏宗祠的前堂还建有一座牌坊,牌坊总体形制为三门三楼四檐柱,下部为红砂岩墙裙,上部为水磨青砖砌筑的清水砖墙,两边楼采用牙子叠涩出檐做法。牌坊的正中央有一块牌匾,前面写着“崇前”、后面写着“启后”的字样,据村中老人介绍,祠堂里面建有牌坊的建筑在寮步镇是非常罕见的,只有当年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才能修建此等规格的建筑。“崇前启后”四个字的意思大概是,叶氏祖先寄语后人要继承宗族文化,把叶氏家族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

承载着许多历史的印记

推开宗祠数米高的大木门,77岁高龄的村民叶柏灵感慨良多,他说时隔多年重返宗祠,让他想起了解放初期在此读小学的时光。“在我小时候,村里没有建小学,当时叶氏宗祠就被用作学校,孩子们都聚集在这里上学。”叶伯回忆说,他十岁那年开始上小学一年级,一直读到四年级,宗祠里面除了有浮竹山村的孩子,小坑村、药勒村、刘屋巷村等附近村落的孩子也步行到此读书,宗祠里经常响起琅琅的读书声,人声鼎沸每一天都非常热闹。

环顾着如今空荡荡的内堂,叶伯滔滔不绝地述说着当年读书时的那番光景,他希望村委会能够活化和利用好叶氏宗祠,让浮竹山村的子孙后代都能够缅怀和尊敬家族祖先长辈,守住这份乡愁。

据记载,1949年前后,叶氏宗祠曾用于办学使用。至公社化期间,祠堂用于生产队队部、食堂等场所使用,内部进行了一些改建和加建,如祠堂后堂现存的灶台、墙面批白灰并书写了一些标语文字。

祠堂的基本功能是祭祀祖先,通过对祖先的祭祀,以同姓血亲关系的延续为纽带,把整个家族成员联系起来,并形成宗族内部的凝聚力和亲和力。叶氏宗祠在浮竹山村民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村民都会把重要的节日活动或者庆典选择在祠堂里面举行。

据浮竹山村相关负责人叶满麟介绍,2009年之前,村民嫁娶摆喜酒、孩子满月点灯等庆祝活动都是在这里举行,每每此时场面都十分的欢腾。“在农村,点灯仪式是一件很隆重的事情,初生儿满月后父母亲会选择一个吉日,在祠堂的横梁上悬挂着五颜六色的大灯笼,并且还会在内堂里大摆筵席,邀请村中邻居前来聚餐,共同分享这份喜悦之情。”叶满麟说,这种全村聚会的活动很好地促进了邻里之间的感情,增强了村民的归属感、获得感以及幸福感。

▲修缮过后的宗祠样子

投入280万推进修缮工程

随着时间的推移,风雨的洗礼,叶氏祠堂也出现一些破损现象。为了有效保护文物建筑安全,浮竹山村村委会下了大量的心思和苦工,村民们为了保留这份印记,捐款210多万元。此外,寮步镇委镇政府高度重视叶氏宗祠的修复工作,也给予部分修缮资金支持。据统计,浮竹山村从去年六月份开始投入了280多万元推进修缮工程。

在修缮方面,还邀请专业机构编制了《东莞市不可移动文物—浮竹山村叶氏宗祠修缮工程设计方案》,按照“现状修整,全面保养,局部复原”的修缮原则,对宗祠内的排水系统、渗水现象、建筑主体、周边环境等方面实施全面修缮,争取最大限度地原貌恢复叶氏宗祠的历史面貌。

另外,叶氏宗祠的修缮进程也牵动着浮竹山村民的心,今年83岁的叶中列老人拄着拐杖迫不及待地来到祠堂,仔细地仰望着祠堂中的一砖一瓦,认真端详着这张“新面孔”。“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必须要好好保存,破损的物件也要尽快地抢修,这地方是我们叶氏族人的根,做人不能忘本,一定要让叶氏宗祠重现当年的风采。”叶中列老人对修缮工程给予赞扬,他一边慢步走一边凝视着祠堂中的壁画、浮雕、石柱、横梁……“还是记忆中的样子,祠堂里精湛的建筑工艺总是让人流连忘返啊!”

对于年轻一辈来说,叶氏宗祠是一种情感的牵绊,蕴藏着一种质朴的精神动力。1992年出生的村民叶振威是一名退役军人,曾经为叶氏宗祠的修缮捐款了2600元,他说,修缮祠堂意义重大,能够警示后人不断开拓创新,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更要把家族的文明历史文化进行延伸。

近年来,浮竹山村积极谋划历史文化保护工作,下决心做好古建筑群的保护和利用,提升文物资源完好率。记者了解到,除叶氏宗祠外,浮竹山村内现仍存有多座明清时期公共建筑,如景林公祠、华胜公祠、惠林公祠、和平公祠、龙湖公祠、浮竹山文阁等。以上传统建筑当中,浮竹山文阁已公布为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景林公祠、和平公祠为东莞市不可移动文物。

全媒体记者 梁盘生 通讯员 尹巧瑜/文 编辑/黄刘意 通讯员供图

编辑:何杰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