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龙祈求平安和丰收是各地的一种习俗,而舞木龙是广东省历史悠久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相传厚街镇桥头社区舞旱木龙的习俗,始于南宋绍庆二十七年(1158年),至今已有860余年历史。每年端午节,桥头社区各村小组的男女老幼,举着闪闪发亮的木龙头,拿着树枝组成长队伍,围绕社区巡游,活动现场十分热闹。
如今,这些木龙头绝大部分出自桥头社区七旬老人陈富贤之手。因为长得像香港电影明星谢贤,而且他的名字里也有一个贤字,熟悉他的人都会亲切的叫他“贤叔”。为了把木龙头雕刻得更加逼真,十年前,“贤叔”一人隐居在深山,潜心研究雕刻技艺,目前已雕刻出上百只木龙头,并赠给桥头社区。
隐居山间潜心研究雕刻
在厚街镇环湖路附近的山里有一间简陋的房子,陈富贤每天在这里研究雕刻木头,闲暇时也会去自家的菜地里去侍弄一下蔬菜,偶尔也会在山间小径之间散步。
记者见到贤叔时,他正在全神贯注地雕刻着木龙头,为即将到来的端午节赶工。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入夜时分,村民们齐聚于在藏木龙之地,举行简单的祭请龙舟仪式,随后,由锣鼓队引路,巡游全村。活动通常是以一名青壮年双手举起木龙头,两边队员举着刚砍来的青树枝,汇成龙身龙尾,模仿爬船,喊着“嘿哟嘿哟”的节奏前进。
据贤叔介绍,早期桥头社区舞旱龙并不是用木龙头,而是用长型的番瓜(即南瓜),因为它的形状与龙头相似,每年的5月正是番瓜成熟的时候,旧时没有龙头,很多人就双手举着番瓜舞来舞去,但番瓜容易烂,一摔地上就烂了,后来有人提出用木头来雕刻龙头,木龙头就这样产生了。
“在我雕刻木龙头前,桥头社区大约有10只木龙头,但这些木龙头长约60公分、重约20斤,一般小孩是舞不动的。后来,我想,能不能雕刻出稍微小点的木龙头,让小孩也能舞呢?”贤叔便尝试雕刻几个小的木龙头给孙子舞,小的木龙头长约40公分、重约10斤,孙子举着小的木龙头非常高兴,很多人看到后也叫他雕刻木龙头。
为了把木龙头雕刻的形象逼真,十年前,贤叔独自一人隐居在英德、大岭山等多个地方的深山里,潜心研究雕刻技艺。“我比较喜欢安静的环境,这样才能全副身心投入雕刻,深山就非常适合我,也能在山里养生,一举多得。”贤叔笑道。
用心雕刻追求精益求精
雕刻木龙头不同的部位要用不同的工具,在贤叔的小房子里,记者看到了电磨机、电锯、铁刀、螺丝刀等多种工具。有些工具购买回来后,贤叔嫌不够锋利,还是自己加工打磨的更锋利。
“像这把铁刀,是花费了一段时间把刀嘴处打磨得很薄,才能够如此锋利。”贤叔手拿铁刀说,木龙头刚雕刻出来表面是比较粗糙的,这时就要用铁刀来把它表面削的平滑,“刀够锋利不但削的平滑好看,还能省时省力,如现在两三下就能将龙角处削平滑。”
事实上,贤叔并没有雕刻基础,全靠自己慢慢摸索。在研究雕刻技艺初期,贤叔找来古老的木龙头,模仿雕刻。“刚开始时,雕刻的每一笔一画都要看着模型雕,雕刻是很讲究细节的,稍微雕错一点就不像了,我追求精益求精,所以经常对着一个模型雕刻一整天,有时吃饭睡觉的时间过了都全然不知。”贤叔说,他是用樟木或者荔枝木来雕刻木龙头,在摸索阶段找了大量的木头,雕刻失败浪费的木头不计其数。
木龙头由额、角、眼、嘴、鼻、须等部位组成,额头方正,角是肉角,两眼外突。相比其他地区的龙头,桥头社区木龙头最大的特色是长鼻子。贤叔说,龙头雕得是否生动,主要看鼻子雕刻得够不够逼真,这是整个龙头最难雕的地方,也是他花费最多时间的地方。“别看只是一个龙鼻,但龙鼻的轮廓很难雕刻,曾经花了一个多星期的时间专门练习雕刻龙鼻,虽然达到了自己满意的程度,但对比其他人雕刻的龙鼻,还是觉得不够完美,我还想把它继续完善。”贤叔笑着说。
工具锋利意味着使用时就更危险,贤叔说,在研究雕刻木龙头初期,对雕刻也不是很在行,一不留神就经常被锋利的工具割伤,他双手都留下不少伤疤,其中在他左手处有一块十分明显的疤痕,“这是在一次雕刻过程中,不小心被电锯锯伤了,鲜血直流,伤口缝了十多针。”由于长期使用工具,贤叔的手指处还不时磨出血泡,满是老茧。
希望能雕刻出十二生肖
贤叔隐居深山十多年以来,已雕刻出上百只木龙头,赠给桥头社区多个村小组,目前桥头社区现有的木龙头都是他雕刻的。
贤叔说,雕刻是项脑力活和体力活,非常辛苦,他一般雕刻一只木龙头的人工费要500元,但为了给社区传承舞旱龙传统文化作一份贡献,他从来不收人工费,只收回些工本费。
每年从农历三月,他就要开始着手雕刻木龙头了,大概雕刻20来只,雕刻一只需要花费1~2天时间。今年的木龙头,贤叔已经雕刻了大部分,“现在雕刻的这些,还未上色,上色后就会拿给社区,待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当晚,村民就会在龙头里装上七彩灯饰舞来舞去,非常壮观。”
虽然贤叔常年累月隐居在深山里,但他雕刻木龙头早已小有名气,不少其他镇街的人都专程来深山,找他雕刻木龙头,有些人还买来当装饰品摆在家里。如今,对于木雕,贤叔越发入迷,还在研究雕刻艺术品,“现在熟能生巧,在山里看到有枯萎的树木,就会拿来雕刻,偶尔还会上网,看别人雕刻的视频,改进自己的雕刻技巧。”贤叔坦言,在人生尾期为家乡的传统文化作点贡献,自己感到十分荣幸。他说,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希望能雕刻出十二生肖。
【相关链接】
舞旱木龙习俗由来
相传有一年发生瘟疫,一条大青蛇衔着青树枝而来,被村民误会其欲伤人而斩死,丢入河中后,青蛇化作巨龙腾飞而去。人们方才知道青蛇是来救人的,察看树枝,一看是中药,忙叫人们上山斩伐,煎水来饮,果然消除瘟疫。从此,村民五月初五夜都舞旱木龙。
据清代《东莞王氏鳌台族谱》记载:“端阳后三日,乡之农人刻木为龙,招集四方,互相角戏,士女环视如堵,亦胜事也。”人们为保留端午节龙舟竞渡风俗,在没有河流的山区只能“舞旱龙”。“故山又以此得名”,为扒船岭。相传桥头舞旱木龙的习俗,始于南宋绍庆二十七年(1158年),至今已有860余年历史。
全媒体记者 尹金钟
厚街宣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