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世界的的植物 东方圣者|中国佛教的“圣树”
北京世园会官微 2019-04-15 17:26:32

60个世纪前的长江尽头,河姆渡人驯服了水稻现在稻米演绎出的各异文化,早已覆盖了地球17世纪,欧洲人踏上东方的土地,狩猎植物走过二十几个经纬度,造就植物天堂……历史上,世界版图都曾一度被植物重新划分人类认知的步伐,总是伴随历史的进程咏草木以明志,歌花草以抒怀当桃李不只拿来果腹植物就在民众的笔下获得新的存在形式

北京世园会已开机拍摄首部国产植物类纪录片《改变世界的中国植物》,并在官方微信同步开设“改变世界的植物”专栏。让我们一起走进植物世界,了解植物如何滋养人类生命、塑造人类文明、改变人类世界。让我们一起用心感受静默植物的力量。

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一位法名释慧空的僧人偶然间得到了一些银杏,但是他并没有吃,而是将这些白果种在庵前的空地上。有人看到他在种树,觉得奇怪,便对他说:“这种果树要30年才能结果,你年岁已高了,还能等到那个时候吗?”慧空同样也是一位诗人,他并没有直接回答他,而是写下了这样一首诗:“蟠桃一实三千年,银杏著子三十载。老僧只作旦暮看,汝莫匆匆宜少待。阶前始芽今出屋,便是携篮走僮仆。伴我东园看菜归,与汝煎茶剥柔玉。”诗中满满禅意,表达出了僧人的超凡脱俗,同时还将银杏淡绿色的白果称作是“柔玉”,可见其对于银杏的珍视与喜爱。

银杏树在中国的佛教文化里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不仅是因为这如玉般的果实。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王子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了佛教。悉达多身为王子,拥有衣食无忧的安逸生活和享用不尽的荣华富贵,但他在年少时便具有强烈的内省倾向和敏锐的感受力,他见虫子被农夫挖起,又被飞鸟啄食,感叹众生相残。对于世间诸苦的深刻思考使他毅然放弃所拥有的一切,开始参悟修行的生涯。他在菩提树下结跏趺坐,静思冥索,顿悟成道,创立佛教,从此开始了长达45年的佛教活动,而菩提就是觉悟的意思。

后来,在两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而菩提树这种佛教中重要的植物却未能在中国生长。因为菩提树是生长于热带地区的一种常绿乔木,在其他地区并不能很好的存活。因此各地的佛门弟子往往选择当地的合适树种作为菩提树的替代品。而在我国,就选择了银杏树作为中国佛教的“圣树”,被种植在大大小小的寺庙中。银杏也因此与中国的佛教文化紧密相连,甚至有以“佛指甲”命名的银杏品种。在浙江杭州一带的一个银杏品种,其种核较长,形似手指,因此被称为“佛指甲”。

而种植在寺院中的,有着漫长历史的古银杏,更是被认为是古老寺院与精深佛法的象征,它在寺庙中生长,聆听着高深玄妙的佛经,也渐渐生出了灵气,它随古老的寺庙一起,形成了中国佛教文化里的重要符号。银杏树的高大雄伟增强了寺院中庄严肃穆的气氛,每到秋天的时候,银杏树落下无数片金黄的“鸭脚”,与寺庙墙壁和僧人们僧服颜色相互映衬,带来一种不受凡尘感染的意境,是一种自然流露的禅意。

因为寺院的僧人们与银杏树朝夕相处,银杏树仿佛成了一位特殊的朋友,僧人们对于银杏也有了浓厚的感情。清代袁枚所撰的《小仓山房诗集》中有《古银杏为火所焚》一诗,描写了寺院的银杏被火焚烧这一令人心痛的悲壮景象,同时赞美了银杏“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而诗文最后的“君不见,老僧踯躅树下悲,遮云护日今为谁?”更是写出老僧对于银杏树这位老朋友的离开,内心的悲伤与痛苦。

佛教文化与银杏树,就像两位共同成长的老朋友,佛教对于我国珍贵的植物资源——银杏树的保护,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清康熙十九年战乱后,浙江天目山上包括银杏在内的古树遭到了许多见利忘义者的破坏,天目山禅源寺的主持出面竭力阻止,才使天目山古老的森林资源免遭浩劫。中国科学院院士、生态学家阳含熙先生曾题诗感叹此事:“几经劫灰与洪荒,稀世珍禾此山藏。多谢山僧勤扶持,世界园林大增光。”

最后,附上纪录片《改变世界的中国植物》的宣传片,让我们一起走进植物的世界,感受植物的力量!


编辑:黄达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