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苏连娇
近日,“惩罚告状者女教师被网友赞”的帖子走红网络,引发对于孩子告状行为的思考。家庭教育指导师表示,孩子告状行为的确不值得鼓励,但家长要正确界定孩子告状行为,找出背后的原因,并“对症用药”,方可培养出不告状的孩子。
孩子告状不同于成人告状
在家庭教育指导师向琴看来,孩子的告密与成人的告状是有区别的。
“我们成人所说的告状,指的是告密或者搬弄是非,这或许是不正派的行为,但与孩子告状的性质是完全不同的,孩子告状说明他此时已经开始有了进行是非判断的意识,他们常常把父母的话当成不可违背的规则,如妈妈说的‘所有人吃饭前都必须先洗手’,而且大都无条件地相信它们的权威性,对这些规则非常敏感,只要有人没有按照自己熟悉的规则去做,他们就会觉得无法理解,产生告状的行为。”
面对此种情况,家长要如何应对?向琴认为,对于孩子来说,告状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孩子告状说明他有了是非观念,认为不洗手是不对的,其目的很明确,就是要你和他站在同一条战线上,先不用管事实怎样,都要及时地安抚孩子的情绪,比如,“哦,妈妈知道了,让哥哥马上去洗手,然后再来吃饭。”要让孩子知道,他的“努力”是值得的。
告了状,就要“结案”,家长积极处理才是对孩子真正负责任。比如,当着孩子的面,让哥哥先去洗手再来吃饭,并告诉哥哥,不洗手就吃饭是不卫生的。从而让孩子知道一些正确的规则是应该遵守并坚持的。
乖孩子告状是希望被关注
“妈妈,那个小朋友乱丢垃圾了,我就不会!”常常会有孩子向家长如此告状。
对此,向琴表示,有时候孩子告状,常常是希望获得父母的关注与肯定。这也是幼儿园以及小学低龄段孩子的心理特点之一。平时,受到家长和老师关注的往往是一些调皮捣蛋的孩子,而乖孩子往往会默默无闻,因此有些乖孩子就会通过告状的方式来追求自我表现,以示别人不好而自己好,从而希望成人能对他自己的是非判断给予肯定和关注。
不要纠缠“告状”本身
向琴建议,遇到这种情况,家长要自我反省。首先,要对孩子好的、对的行为给予肯定。渴望得到大人的关注和夸奖,是孩子的一种普遍心理。所以,当孩子告状后,对孩子对的、好的行为要给予肯定,这样能使孩子感受到你看见他的努力,同时也能转移他的注意力,不再纠缠于“告状”本身。这也是培养孩子形成正确的判断力和良好的克制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此外,家长还可以把“被告”当作一面镜子,因为有的孩子在告发别人缺点的同时,自己身上也正好有这些毛病,这是教育孩子改掉坏毛病的一个好时机。比如,父母可以趁势启发孩子“小虎打人不对,你应该怎么做”,鼓励孩子自己想出正确的做法,以此帮助孩子从他人行为中分辨是非,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记者 覃凤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