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现场 鸦片战争博物馆供图
3月27日,海战博物馆(一楼临时展厅)为广大市民带来一场古陶瓷盛宴——吉州名窑古陶瓷展。本次展览由鸦片战争博物馆、吉安市博物馆共同主办,展示了吉州窑在中国陶器史上的迷人风采,共展出吉安市博物馆馆藏吉州名窑古陶瓷106件,其中三级文物16件,一般文物68件,标本22件。展览分为“黑釉类”“窑变、斑彩类”“剪纸贴花”“木叶贴花”“釉下彩绘”“其他颜色釉”“瓷塑”“标本”等8个部分,让观众近距离观赏吉州窑的各种不同古陶瓷珍品。展览将持续至5月25日。
种类丰富,尤以黑釉瓷最具代表性
吉州窑位于吉安县永和镇,自隋至宋,吉安称吉州,因窑址在吉州永和,也叫永和窑。吉州窑创烧于晚唐,盛于两宋,衰于元代,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为推动中国古代瓷业生产、积累制作技艺作出了巨大成就。
吉州窑瓷器种类繁多,烧造过青釉、酱褐釉、乳白釉、绿釉等颜色釉瓷器,最具代表性的产品是黑釉瓷和窑变、斑彩类。黑釉瓷是吉州窑的典型产品,始于北宋,烧造时间长,从早期单色黑釉发展成为色彩斑斓的窑变釉。这种釉斑是在烧制黑釉瓷时,工匠在黑色地釉洒入不同的金属原料作为呈色剂,高温烧制过程中因物理化学反应而形成的,有玳瑁斑、虎皮斑、鹧鸪斑和兔毫斑等不同形态。
宋元时期,江西吉州窑和福建建窑生产的曜变天目、油滴天目、木叶天目、玳瑁天目等黑釉窑变瓷器输入日本,被日本上层社会奉为“重宝”。
别具匠心的“木叶贴花”“剪纸贴花”
吉州窑的釉下彩绘也极具特色,釉下彩绘瓷是用含铁彩料直接在胎体上绘画,然后施一层淡薄透明釉,烧成后彩绘呈酱褐或红褐色。主要纹饰有波涛、回纹、折枝梅等,多用连弧形“开光”手法突出主题纹饰。
作为吉州窑最具特色的产品,黑釉瓷具有变化多端的釉面和纹样,木叶贴花、剪纸贴花这两种融合自然与人文的装饰手法为吉州窑独有,体现了吉州窑作为民间窑场的创造力。
木叶贴花,是指把桑叶浸泡加工后,贴在已施过黑釉的胚胎上,敷黄釉经高温一次烧成。烧成后的桑叶呈黄色,与黑色地釉形成对比,树叶的形状、茎脉在黑釉的衬托下清晰可见,这是将自然融于瓷器烧造的绝妙创造。
剪纸贴花,是将剪刻成花卉、动物等造型的纸花贴于瓷胎上后施一层黑釉,揭掉剪纸后得出釉色与胎色黑白分明的装饰图案。
记者 赵水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