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女士在试戴调节睡眠的智能眼罩 新华社图
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大家对成人失眠问题并不陌生,其实,有些学生也面临着睡眠问题,本月初,东莞东华医院心理科接诊了两名初三学生,他们的睡眠,都出现了问题。
舍友打呼噜
让她患上焦虑症
小佳在东莞一所知名中学上初三,成绩不错,除了学习压力大,有件事让她非常闹心:有个舍友打呼噜,吵得她整夜无法入睡。她向老师反映,由于宿舍刚分配没多久,不好再调了,老师希望她忍受一下,因为别的舍友都能克服。
刚开始她默默承受,听音乐来调节,但越睡越晚,凌晨一两点才睡着,后来三四点才睡着,到最后整夜感觉不到在睡觉。
小佳的父母在樟木头开工厂,离学校比较远,也比较忙,对这件事没有太在意。
渐渐地,小佳出现了注意力不集中、困倦、上课听不进去等情况,结果无论大考还是小考,成绩都下降得厉害。
今年过完年开学,小佳再次陷入了舍友的呼噜声中,无法入睡,上课打瞌睡,做什么都没精神。她随后被带到学校的心理老师那里,心理老师了解情况后,感觉棘手,建议她到医院看看。
今年3月2日,她被父母带到东华医院心理科就诊,该科主任肖云接诊后,看到小佳双眼无神,面色憔悴,耷拉着头,问话也很少回答。在断断续续的交流中,小佳不仅哭诉了在学校的遭遇,还表现出一些极端情绪。
肖云判断她患严重焦虑和抑郁,需要住院休息和治疗,让她暂时换个环境,然后服用一些对症的药物,加上心理疏导、生物反馈治疗,“很要强的一个女生,自己还不想住院,怕学习会跟不上。”肖云介绍,住院后,小佳睡眠改善很明显,而且心情也好了很多,她还把课本拿到了病房里看。
另一方面,肖云让家长协调学校,给小佳换一个宿舍,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家长照办。
3月13日,小佳康复出院,回到学校继续上学。
初中生梦游
吓得舍友去看医生
小彬也上初三,在我市另一所有名的中学上学。小彬有个习惯:梦游。
舍友反映,小彬经常大半夜从床上爬起来,在房间里走动,有时还乱翻舍友的东西,舍友叫他,他也不应,然后又默默地爬到床上睡着了,第二天问他,他什么都不知道。
由于经常半夜被吓得一身鸡皮疙瘩,舍友们纷纷向自己的父母反映,父母给老师打电话反映情况。老师把小彬带到心理老师那里,心理老师觉得事情不简单,推荐他到医院就诊。
小彬到东华医院就诊那一天,几个舍友和父母都跟着来了,因为他们也被吓得有点“心理问题”了。
“我判断小彬是梦游症,它的发病机制并不是很清楚,普遍认为是大脑休息的时候,一部分神经细胞还在活动,但并不可怕,梦游时大多处于深度睡眠状态,一般不容易被叫醒,也不会伤害他人。如果偶尔梦游就不用干预,如果发作很频繁,就不建议再住校,以免影响他人。”听了肖云的解释,小彬的舍友们稍微放心了一些。
肖云仔细了解后得知,小彬平时学习也挺好,他怀疑梦游可能与学习压力过大有关。
相关提醒
学生压力大,也会失眠
肖云认为,以前学生的压力在于考大学,但现在孩子们的压力提前了,中考有时比高考竞争还激烈,压力会转化为动力,也会导致各种问题,比如失眠。
另一方面,初高中生面对睡眠干扰时,往往不能很好地自我调节,进而导致连环问题,比如上文的小佳。
因此,肖云认为,学校和家长应一起重视孩子的睡眠,经常问问孩子“你在学校睡得好吗”;如果睡得不好,及时解决他们的问题,让他们有更加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记者 李广)
记者开讲
睡眠的小自由
睡眠日,大家都在聊睡眠质量,我想说说睡眠的弹性与自由。
谁都知道早睡早起、中午小憩、黄金睡眠时间这些基本概念,大家也都希望达到理想的健康睡眠标准。但现实总是千差万别。
比如我就是夜猫型,因为下班后要做一些家务,安顿小孩睡好之后,自己还想看书看剧,一不小心就会到十一二点,严重不符合健康标准。虽然晚睡,但我第二天7点起床也不觉得太累;有时偶尔早睡,反倒会在凌晨三四点醒来,别人看我凌晨发朋友圈,就问是失眠吗?我回:是睡醒了。晚睡一点,或偶尔在半夜醒来,又或者总体睡眠时间少,只要自己没有疲惫感,困的时候能补个觉,应该都不成问题。睡觉可以有弹性和自由,不要自己先觉得不符合标准就是失眠症。偶尔睡眠随性一点,心情好精力足,好睡眠也源于心态。
以上是睡眠的自我调节,还有外部调节的问题。人有觉少的和觉多的之分,很多生来觉少的小孩,短时间睡眠就能补足精力的,在上学后,午睡成为问题。因为没有午睡习惯,不能配合大集体统一入睡,可能会被学校或托管站叫家长,本来孩子不睡不影响健康和学习,但成为纪律问题就影响学生家长老师的心情。都能理解集体宿舍照顾大多数的管理原则,但也建议个别确实“中午没觉”的孩子家长,尽量选可以自由午休的托管站,给孩子不睡觉的自由,毕竟,和吃喝拉撒一样,睡眠也是应该有个体差异的一种生理需求,有条件的话,该给点弹性和自由,才更有利于生命成长。(段利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