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天气,如小孩的脸,说变就变。临近虎门威远炮台时,还是晴天丽日,没想到半小时之后,雷声轰隆,整个天空乌云密布,像倒扣着的铁锅,倾盆大雨呼啸而来。

大雨之后,踏着青石板,走在满是积水的炮台古巷,感受到岁月沧桑的压抑。古巷外潮水拍打岸边炮台外墙的声音清晰地传入耳中,博物馆讲解员的解说已经把记者引入鸦片战争那硝烟弥漫的战场。此时,虎门军民抗击侵略的炮声仿佛在耳边怒吼。
虎门是清代实力最强的“海防要塞”
在炮台古巷漫行,从博物馆讲解员口中了解到虎门炮台很多的“威水史”。

在历史上,虎门不是一个点位的概念,而是泛指外濒伶仃洋、内联狮子洋,长约8公里的珠江江面、江中岛屿及沿江两岸区域。
鸦片战争前夕,虎门进入海防工程建设的关键时期,建成当时清朝疆域内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海防要塞。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规划虎门“三道防线”防御体系并付诸实践:其一,沙角、大角两炮台相距甚远,难以形成交叉火力,故改为信号炮台。此即第一道防线。其二,上横档岛、威远岛为重点防御区域。为第二道防线。除安排炮台外,以江中横档岛为界,分为东西两个水道,东水道为主航道,设有两道木排铁链,西水道江面开阔,但水浅,底下有暗礁,为次航道,当时有一首民谣是这样说的:虎门六台,金锁铜关,入来不易,出去更难。第三道防线位于第二道防线内五里处,江中大虎山设有大虎炮台,主要拦截前面侥幸闯进来的船只,起扫尾作用。

威远炮台巷道241米,由26个暗炮位和3个露天炮位组成,既保留了鸦片战争时期的原貌,又具有洋务运动时期的风格。垛墙分隔两条通道。左边是一条运输通道,用于运输物资及存放弹药。右边沿海岸线呈弧状的月形,是放置火炮的地方,为炮台的核心设施。
炮台内展示有鸦片战争时期清军的抗英大炮,重8000司马斤,1842年在广东佛山铸造,炮身上刻有铸造者、监造者、铸造年代、重量等铭文。

62岁爱国英雄关天培碧血炮台
参观炮台,爱国将领关天培的英勇御敌碧血炮台的故事总是催人泪下,激人奋进。

道光二十年(1840年),英国政府以林则徐的虎门销烟等为借口,决定派出远征军侵华。
1841年2月26日,英军趁潮水上涨,集中全部舰艇及陆军3000余人向虎门发起疯狂进攻。时任广东水师提督的关天培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仅率所部四百人与敌血战。他凛然坐镇虎门炮台督战,亲燃大炮射向敌人,战斗异常激烈,隆隆的炮声惊天动地。当英军的陆战队从后方攻击炮台时,关天培拔出佩刀,与敌人展开肉搏战,多次打退敌人的进攻。此时,关天培已负伤数十处,血汗淋漓,衣甲尽湿。就在这十分危急的时刻,他仍不忘国体,命令跟随他十多年的亲随孙立立即突围把自己的官印送回衙署。孙立大哭不愿离去,坚持要背关天培一起突围。关天培以刀驱赶,大声吼道:“我上不能报答皇上的恩德,下不能孝顺老母,死有余恨啊!你回去告诉我妻子,但能对我母亲尽孝,我死也能瞑目了!”孙立这才离开炮台,关天培为保卫祖国领土不受侵犯而以身殉国,终年62岁。固守虎门阵地的400余战士也全部壮烈牺牲。

清道光皇帝获悉关天培壮烈殉国消息后,感到十分震惊,“国家失长城之卫”,下旨在他牺牲的地方建立专祠,以慰忠魂,并赐关天培谥号为“忠节”。
1841年3月,关天培的灵柩被送回故乡淮安,一时淮城人民都穿白衣列于道旁,失声恸哭,迎接英雄魂归故里。

关天培在虎门创办义学
御敌献身的爱国英雄关天培,还在虎门留下了创办义学的故事。
在鸦片战争博物馆,保存着一块高约2.7米,上部隶书刻有“创立虎门义学记”,左上部落款“广东全省提督节制各镇提调水师官兵加三级淮阴关天培撰”的石碑。这块石碑,记录着爱国英雄关天培在虎门兴办义学的故事。
虎门自古以来是军事重镇,驻扎军队多,军中家属子弟也多。而虎门一向只重视武备,历来没有设立过学堂,水师官兵子弟无法上学,大多数嬉戏闲游。

1834年,关天培就任广东水师提督,进驻虎门后,在积极加强虎门防务建设同时,为军中家属子弟兴办义学,启蒙开化。然而此时的清廷财政紧缺,没有多余的经费开设私塾。于是,关天培决定捐资办学。他带头捐献了自己的饷银,鼓励军中将领和虎门一些大户人家捐银赞助。
1835年,关天培将关帝庙闲置的厢房开辟为学堂,正式聘请教师上课。义学虽是捐资所办,但还是具有一定规模,按照年龄大小、不同层次分设五塾班次。到了1837年春,原来义学五塾中的三塾班移到了虎门万寿宫。
义学的开办,使得虎门军营“闻诵读之朗朗,如其室,目见举动之彬彬。变化气质,非复昔日之顽皮子弟”,由此不难看出,学堂教育对军队子弟的潜移默化作用。
为让义学延办下去,关天培亲自撰文以寄托期望,并请人刻于石碑之上。碑文中,他以自身经历,告诫军中子弟读书明理,勉励他们奋发图强,为国效力。
关天培在虎门期间,义学办得有声有色,风雨六载,从未间断。但可惜的是,1841年2月英军攻陷虎门,关天培忠勇殉国后,义学逐渐被废除。
对话:
鸦片战争博物馆宣教部副主任邢秀华:
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古炮台传承弘扬

东莞日报:威远炮台,作为保存最完整的清代炮台之一,也是我国历史上抗击外来侵略的重要防御阵地,它的存在,有何重要意义?
邢秀华:威远炮台既保留有道光、咸丰以前的以三合土和花岗岩建设的古炮台、弹药库,也有光绪时的以红毛泥、青砖建成的西洋近现代炮台及附属设施。这些海防遗存历经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等,构成并呈现虎门炮台要塞发展演变的整个过程,它见证了我国海防技术的演进过程,再现了我国海防体系的发展历程。基本上反映出当时中国海防要塞的特点,代表了当时海防的最高水平,是研究中国近代海防十分重要的证物。当前,它已成为融纪念、教育、游览于一体的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东莞日报:威远炮台作为“敢于斗争的爱国精神”重要历史见证,如何发挥它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邢秀华:威远炮台是鸦片战争古战场,是中国近代史开篇的重要见证。近年来,威远炮台每年接待游客超过180万人次。为更好地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我们为观众准备了分众化的讲解服务,为观众提供语音导览、线上云参观、线上“文物有故事”等教育资源,特别为青少年着重打造了“重走古战场-寻迹英雄”特色研学活动。
“重走古战场-寻迹英雄”主题研学项目通过馆校师生共同研究策划,确定以“馆校资源互补、助力学生成长”为宗旨;以学生为中心,以立德树人、启智润心为目标;以教育性、实践性、安全性、公益性为基本原则;采用实物式、情境式、项目小组学习式等教学方法,不断实践、持续改善,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提供服务。2020-2021年度,我们通过线下主题研学、线上馆校课堂、入校巡展讲座等活动的开展,共完成研学活动132场次,受益青少年10余万人次。
“寻迹英雄”研学项目不仅受到师生的欢迎,也荣获2022年广东省博物馆馆校合作十佳优秀教育项目和2021年“广东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优质课程”二等奖。我们将以评促建、再接再厉,打造更高质量、更加适合同学们的教育项目,为广大青少年朋友们提供爱国主义教育服务。